清华女教师重教学轻科研被清退 “非升即走”引争议

1993年,清华开始试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2014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详细]

 
“非升即走”折射出的教育错位
科研还是教学?这个问题本不应成为一个难以两全的选择,然而在当今中国大学校园,这两个选择却成为一座现实选择的天平两端,科研任务常常成为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一头。究其原因,与近年中国大学学术评判标准刚性化、学术成果数量化、学术研究功利化有关。...[详细]
教师考核,未必要“非升即走”
科研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做科研不能丢了教学。首先,教师考核标准应该多元化。不应只是局限在科研活动以及论文的数量上,考核要回归教师的工作本质,将质的考核与量的考核相结合才能服众;其次,参与教师考核人群要多元化。教师传道授业的工作性质注定了学生对于教师考核是最有发言权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用你教会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再次,在“非升即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标准,科研成果以及教学工作分别所占考核比重,学生对其教学的认可度都要纳入标准严格执行,且执行过程以及结果要全程公开。“非升即走”非必须,合法合理是关键。...[详细]
“非升即走”:升的是谁走的是谁
大学推出“非升即走”政策,用意是激励教师积极向上,但这一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却有目共睹。首先,这一考核指标虽由行政主导制定,重视的却是教师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获得经费等显性成果,而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教学活动却基本居于次要地位。其次,行政职能部门直接对教师的考核,这里并不包括教师同行评价和学术共同体评价。这反过来只会迫使很多教师主要精力就是申报课题,炮制论文,包装成果等,还直接催生出学术的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详细]
“非升即走”教育功利化下的蛋
要不是清華大學五十多名學生的挽留,非升即走依然聽上去,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激勵機制,方艷華老師的轉崗也符合合同上的契約精神。但是學生們的眾聲挽留,至少撕下了“非升即走”不合理的一角,學生要挽留,學校要辭退,評判一個大學老師稱不稱職的標准到底是什麼?是她的教學還是科研水平?...[详细]
非升即走的校规是对民意的漠视
其实,学校制度规则的合理与否,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因为,在学校只有学生、也只有学生才有资格平价评价导师的功与过、好与坏,如果撇开学生去评定老师的优劣,无疑是众目睽睽之下的掩耳盗铃之举,漠视了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民意。...[详细]
“非升即走”让老师的路越走越窄
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可以想见,拿职称评定“绑架”教师去留,必将进一步导致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失衡,乃至于误伤那些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的教师。...[详细]
“非升即走”拜的是“学术GDP”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当前中国高校教师普遍身处的现实是:职业晋升的通道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教学水平、学生评价等几乎忽略不计;想晋升,就要多发论文、多做课题,此外别无选择,所有教师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这场科研的洪流中无力自拔。...[详细]
如何破解高校教师“非升即走”难题?
关于教师评价制度的讨论久已有之。多年来,以论文数量和科研项目为主导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断受到批评。这次清华出现了“不续聘”,立即成为了舆论批评的靶子。...[详细]
“非升即走”惹争议,评价机制太单一
“非升即走”之所以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跟我国的学术氛围不夠浓厚,评价机制过于单一是分不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學水平,激发科研活力,我們应该在尝试多元化评价机制上,走得远些,再远些。...[详细]
非升即走清华错了吗?
在现实情况下,凭借“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即解聘”肯定不是最好的师资力量选拔制度,它存在着只认成果不认人、一刀切、太过机械化等诸多缺陷,但就现阶段来看,相比其他评价机制,这却是“最不坏的”制度,也是最有效可行、相对最公平的制度。它能在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内,构筑起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从而保证最多数人的机会平等。...[详细]
1   2   下一页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