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教育功利化下的蛋

发布时间: 2014-07-30 13:35:42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焦俊波   |  责任编辑: 君君

 

“就職九年未評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近日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就當年簽訂合同時的這一條規定即將被清華大學解聘轉崗,但50多名學生的請願書反對解聘。(據中國之聲)

要不是清華大學五十多名學生的挽留,非升即走依然聽上去,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激勵機制,方艷華老師的轉崗也符合合同上的契約精神。

但是學生們的眾聲挽留,至少撕下了“非升即走”不合理的一角,學生要挽留,學校要辭退,評判一個大學老師稱不稱職的標准到底是什麼?是她的教學還是科研水平?如果說教學和科研水平應融為一體,那麼這樣一個在學生眼裡有著獨特的教學方法,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好老師為什麼五年內卻沒有一篇論文問世?

然而更大的疑問還不在這裡,清華大學的方艷華老師的遭遇已經不是個例,當“非升即走”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大學裡考核老師的一項制度,當這個國外大學裡延續了很多年的考核制度在中國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反對,更大的疑惑在於:中國“非升即走”的大學考核機制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必須承認,“非升即走”有其激勵大學老師進行科研創新的合理成分,但科研能力顯然不能成為評判大學教師的稱職與否的唯一標准,教育不隻培養科學家,教育的魅力在於給予學生追求知識的渴望,理解世界的思維,這種渴望和思維都不是隻有科學研究一個注腳。另外就中國現實情況而言,大學裡教師職稱的評定有更多名額上的限制,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職稱名額和實際科研水平顯然不能等同。

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否轉化為人才教育和培養,中國的現狀顯然正否定這種轉換。在中國,大學老師不安心教書,做課題掙項目經費的情況大量存在,大學教師們無奈又樂此不疲。課題和論文越來越多的演化成名利雙收的象征,而越來越少的轉變為精彩的大學課堂、啟迪的教育思維、創新的科研能力。

“非升即走”的激勵初衷已經在中國教育日趨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走了樣,繼承了它的劣質基因,成了教育功利化孵出的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蛋。而“非升即走”的壓力和激勵又進一步加大了這種教育的功利化。

中國每年發表的論文和課題項目多如牛毛,而中國的科研水平依然不敢恭維,截至2013年底中國的科研經費已經位列世界第二,但多年來中國的科研水平卻並沒有因此而提升?那誰又該走呢?是科研項目的管理者還是那些一個個的立項者?是學術論文雜志的編委還是一個個學術論文作者?

(來源:齊魯網)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