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教师重教学轻科研被清退 “非升即走”引争议

1993年,清华开始试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2014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详细]

 
大学教师“非升即走”是否合理?
教学和科研,这是方艳华和国内很多高校年轻教师为生存和理想不得不同时考量的问题,但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蔡剑锋已经在系里做了8年讲师,没有科研成果,只想一心教书,他对早报记者说:“(非升即走)规定是有的,但他们执行起来没有那么教条。”在他看来,这主要看学校领导怎么看待教学。...[详细]
清华“非升即走”为何引争议
作为大学老师,要不要搞科研,要不要有科研成果,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不该忘了,被誉为“知识殿堂”和“象牙塔”的大学,第一位的任务应该是鼓励老师把书教好,尽可能多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应是首先强调一个年轻教师在多长的聘期里必须写多少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对于很多从事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老师来说,也是难以做到的。...[详细]
教师“非升即走”:畸变的优胜劣汰
一面是学校不予续约,一面是学生联名力挺。方艳华、闫浩等老师的尴尬处境,再一次让公众的目光,聚焦到“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上。身处风口浪尖的清华大学,俨然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公允说来,校方也只是尊重游戏规则而已,并无丝毫不仁不义的成分。学生挽留老师的桥段,固然感天动地。可是,之于一个契约社会来说,履行聘用合同之约定,似乎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详细]
“非升即走”制为何水土不服
“非升即走”制度,其本质就是一种淘汰制,是“良币驱逐劣币”的选优制度。然而,清华此次被这一制度淘汰掉的,包括了被称为“清华第一助教”的年轻讲师,和被学生赞誉为“改变了一辈子的学术认知”的资深英文写作教师。这意味着清华在运转这一制度之时,并未完全达到优胜劣汰的制度设计目的。...[详细]
   上一页   1   2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