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算账
“产权比例式”住户较“吃亏”?
共有产权政策的灵活,就在于政府可通过设定面积标准及其优惠价,调节住户对于共有产权住房的选择。优惠面积及价格不仅影响了首期购买时的支出,也影响了可获得的产权面积及日后的房租支出。一般来说,住户所缴纳的“租金”大小与公有产权面积成正比。不同的份额计算形式有何差异?
记者算了算,如某个家庭的保障标准为40平方米,现欲购买一套面积为 60m2 的房屋,市场价和优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7000元和5000元。那么,总价为 7000×(60-40) 5000×40=34万。
假若政府出资17万元,用户出资17万,按出资比例式,政府公有产权份额∶住户自有产权份额=1∶1;按产权面积比,则以优惠价计算的政府产权面积为170000/5000=34平方米,这就是政府计费或收“租”的面积,住户的产权面积为60-34=26平方米。政府公有产权份额∶住户自有产权份额>1∶1。
如果该户家庭选择购买40平方米的房屋,那么总价仅为5000×40=20万,无论按何种方式算,政府公有产权份额∶住户自有产权份额=1∶1,且计费面积都是20平方米。
□名词解释
共有产权房:即政府和市民双方共同拥有房屋的产权。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时,可按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而当市民有购买能力后,则可以向政府“赎回”另一部分产权,变“共有产权”为“自有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