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

发布时间: 2014-09-25 11:05:07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四)努力构建生态安全绿色屏障,积极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基本保障

积极构建“一核两翼双引擎,一轴一带多廊道”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加大噪声管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1、全面筑牢生态安全根基。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福州作为全国首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单位,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区域层次的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列入生态红线管控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积极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制度,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大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加强福州南北两侧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从严审批敖江流域矿山开采并加大矿区生态修复,强化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组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打造福州绿色生态屏障;“十二五”以来,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72.29万亩,其中绿色城市4.129万亩、绿色村镇6.94万亩、绿色通道2.7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古树名木资源、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地和越冬场所的保护,加强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提高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层次,加快构建连续性生物廊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保护面积达615.55平方公里,省级以上森林公园面积138.73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面积236.18平方公里,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别为241.7万亩、231.65万亩,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达到83种和43种;分批在闽江、敖江和龙江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各种鱼苗3000万尾。加强重要湿地保护。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谋划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工作,2004年,市政府制定实施了闽江河口湿地概念性保护规划,在编制《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福州市环境总体规划(2012-2030)》时,明确将闽江重要湿地列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严格审批涉及湿地的建设项目,严格查处乱捕滥猎禽鸟、破坏湿地等案件;制定实施了《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闽江口湿地等一批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围绕“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划定全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加强小流域坡耕地治理,加强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并逐步调整树种、林种结构,着力建设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十二五”以来,全市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6.84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71万亩。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打造海洋经济强市过程中,特别注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出台了《福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福州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实施《环罗源湾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控制产业结构、布局和规模,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海,加大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加强重点海湾、海岛、海岸线、沙滩、渔港渔村、滨海风景区、养殖集中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扶持生态养殖,推广“低碳养殖”,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构筑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绿色屏障,提升沿海防林带生态功能,重点实施老林带更新、基干林带填平补齐、红树林恢复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低质低效林分改造、生态林重点区位、地段的封山育林;“十二五”以来,全市建设红树林面积约0.6万亩,基干林带1万亩,纵深防护林23.55万亩,全市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面积约473.36万亩,沿海县区防护林面积约121.15万亩。

2、大力实施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为有效提升“清新福州”的大气环境质量新优势,近年来,通过制定大气环境保护规划、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城区禁煤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倡导绿色出行等综合措施不断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严格实施大气保护规划。制定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福州市“十二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建设福清核电站及沿海一批风能项目。优化大气污染企业布局。推进重点大气污染企业全部进入福州南北“两翼”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发展,督促全市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并取消所有脱硫设施旁路,综合脱硫、脱硝效率大于95%和70%,完成全市全部4家大型钢铁企业13台烧结机(球团机)脱硫设施建设,完成了福耀玻璃窑炉、闽清部分建陶企业窑炉煤改天然气。加强城区禁煤管理。将“禁煤区”面积扩大到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拆除城区366台燃煤锅炉并完成清洁能源改造任务,每年减少燃煤消耗约20万吨,等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000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00吨。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增设公交车道、扩大公交运行范围,加快公交升级换代步伐,三年来淘汰落后公交车620辆,采用清洁能源公交车数量达到2178辆,占全部公交车比例的80%,群众公交出行比例达24.91%。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制定机动车限行措施,核发环保标志达61.7万份,无绿色环保标志机动车限行区域面积扩大至41.8平方公里;提升油品质量,全市车用汽油达到国Ⅳ标准,车用柴油达到国Ⅲ标准。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完成全市82家加油站、3家储油库和46辆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完善大气监测预警体系。全市建成38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其中国控6座,计划再建三坊七巷、国家森林公园2座4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福清江阴、长乐滨海、罗源金港、闽侯青口等4个重点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强化大气污染公众监督。发动群众开展“守护蓝天”、“有奖征拍”等活动,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3、积极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让全体市民同享生态创建成果。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确定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和处理工艺,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筹集资金参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目前,市区及各县城关采取BT、BOT等模式建成19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5.5万吨/日,污水处理量提升到82.8万吨/日;广大乡村地区按照 “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分片建设、就近接管”的原则,推动52个乡镇生活污水纳入城区或工业区统一处理,单独建设了6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逐步解决乡村污水处理问题。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置模式。福州城区先后建成运行红庙岭生活垃圾一期卫生填埋场及扩容工程、红庙岭填埋气体发电厂,并投入约4亿元建成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建设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防治渗滤液二次污染;各县(市)均建成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福清、连江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置辐射范围内的乡镇均建成垃圾中转站,辐射范围外的乡村建设垃圾无害化焚烧设施;健全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 “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置”的运营机制,2013年,福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9.29%。强化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对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依法安全处置,严格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加强危险废物源头管理,健全危险废物台账,对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全过程实行监管;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措施;制定出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暂行办法》,按照补偿处置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对全市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范围扩大到社区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

4、积极打造城区安宁祥和环境。2008年,福州制定出台了《福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规范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娱乐噪声、商业噪声、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监管,持续开展中高考噪声监管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优化市区路网结构,有序推进市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在绕城公路、敏感路段建设隔声屏障,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查处乱鸣喇叭行为;加大重点路段噪声监测体系建设,建成5个功能区噪声、232个区域噪声、182个交通干道噪声监测点位,多年来,福州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均能达到功能区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