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

发布时间: 2014-09-25 11:05:07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福州温泉公园

 

福州是福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因广植榕树而有“榕城”之美称。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福清、长乐2个县级市,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5个县。全市设43个街道办事处、92个镇,39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689个村(居)委会。全市常住人口约734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约302.75万。区位优势明显,海陆空交通便捷。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488.14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274.9公里,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92.95万人次,福州港成为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城市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温暖湿润。福州地势由西部的鹫峰─戴云山脉向东渐次下降,地貌类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台地平原直至于海,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2.68%;福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无霜期达326天,年均气温在16~20℃,年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相对湿度约77%。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福州海域总面积10573平方公里,多港湾、岛屿,沿海岛屿星罗棋布,辖属岛屿有545个,面积520.03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海岛总数的35.25%;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31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海岛海岸线长度为39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闽江口以南潮间带生物种类有926种,以北有450种,福州海域(包括浅海)的鱼类有409种。历史文化悠久,山城水城特色明显。福州迄今已有近2200年的建城史,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 、寿山石文化形成闽都四大文化品牌;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2012年荣获“中国温泉之都”称号;福州因山而起,因水而徊,城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穿城而过,形成“枕山、襟江、面海”的格局,市区内河纵横交错,东西南北交织成网,湖塘错落,犹如“水乡泽国”,到处可见小桥流水,榕绿柳青,牌坊林立。经济活跃度高、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30多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培育形成了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目前,福州已是全球最大显示器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面料重点区域之一,在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二。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福州最亮丽的名片, 2010年,福州位居“最宜居城市”榜首,2012年又荣膺中国“绿色城市”荣誉称号。

福州生态市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后,福州就积极响应,顺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环境保护,作出生态市建设的决策部署,突出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主线,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真抓实干,强势推进,形成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把深化生态市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强力推进,努力为人民创造更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和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省级生态市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18项建设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今后,福州市将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为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作出表率。

一、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全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2013年,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评价,福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有343天,达标率为94%,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位居第四、省会城市第三,所属七县(市) 城关各月API指数均以优良为主;闽江(福州段)、敖江(福州段)和龙江干流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8.6%、l00%和91.7%,均比同期上升,近岸海域11个监测点位年均值比上年提高了9%;全市6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历年均为100%;福州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平均值达到功能区要求。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大力实施工业项目“退二进三”、“退城入园”,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全市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闽江口南北“两翼”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布局。2013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二五”初(2010年末)增长了49.8%和47.7%,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比“十二五”初降低了32.9%和2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45.3:4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15 %。

(三)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进一步降低。2013年,全市单位GDP 综合能耗下降到0.508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到10.3立方米/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到1.71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到2.36千克/万元,各年度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考核任务。

(四)城乡面貌有效改善

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加快推进福州新区建设,积极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41 m2,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9%。大力实施镇村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行动,积极开展绿色村镇、生态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活动,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达到87.77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23%,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置模式,全市80%以上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五)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加大“四绿”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3%,自然保护区面积615.55平方公里,闽江河口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多年保持优良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环保管理体系和生态创建联动机制,全市173个乡(镇)街道均已挂牌成立环保工作站(所),并落实专(兼)职人员,全市已创建8个省级生态县(市)区、125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和191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