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龄童疑遭家暴致浑身伤痕:养父母被带回配合警方调查
近日,有爆料称,南京一对夫妇涉嫌虐待9岁养子致其浑身是伤。网帖称,虐待行为去年曾被校方发现,但校方最初以为是偶发情况故没多说。但近日,男童班主任发现其伤情日渐严重,性格也随之大变,出现畏惧人群等心理行为,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在多方努力无果后,上网试图寻求帮助。当地媒体还援引知情者消息称,男童身上的伤,是其父母用水管或树枝条抽打的,脚上的伤是被蒸汽烫的,脸上的伤是钢笔戳的。...[详细]
- 从“虐童案”反思未成年人收养制度
- 在网络的推动、网友的关注之下,南京“虐童案”最终从一起家庭暴力事件演变成一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受虐男童得到了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呵护,而作为直接施暴者的养母,也已经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南京市“虐童案”最终被曝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对于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被收养的孩子来说,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有过被家暴和虐待的经历?或者说正在遭受着家暴和虐待?...[详细]
- “养母虐童”案的尴尬暴露了什么?
- 一个震惊全国的养母虐童案件,虽然以养母被刑拘作结,但是受虐的儿童以及他的亲生父母的言行也着实让公众不得不思考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除了运用法律武器惩罚施暴者,被收养的孩子的未来怎么办,怎么通过制度建设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这或许是这个案件所反馈出来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详细]
- 虐童事件再次折射“反家暴”短板
- 回顾这起虐童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相关背景,不能不说,这一虐童悲剧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再次暴露了当前我们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存在的诸多短板。比如,在家庭暴力预防方面,如此对孩子残忍毒打、有严重家暴倾向的养母,如何能顺利“合法收养”这名孩子?此前在收养资格的审核阶段,现有相关制度何以没能提前预防这一家暴隐患?据悉,“男童养父母都是高知群体,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律师”,在确定收养关系的过程中,能否仅凭这一所谓“高知”身份,就认定其收养资格?是否还应进一步调查其隐藏在这一身份光环下的种种心理人格缺陷?要知道,“高知”并不一定等于“高德”,并不必然具备“足以为人父母”的抚养资格。...[详细]
- 养母虐童事件拷问反家暴干预机制
- 养母虐童事件,是一个偶然因素发现的。童童被虐待的第二天,恰逢值日。童童因为脚痛无法值日,向老师请假。细心的老师早在去年就发现有遭家暴的嫌疑,“最初以为是偶发情况,没好多说。”(4月5日《新京报》),这次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询问童童为何脚痛,才揭开童童被虐的事实。如果不是这种偶然因素,童童被虐待的问题恐怕还一时发现不了。...[详细]
- 家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哪些影响?
- 家暴中的皮肉之苦,会使孩子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详细]
- 养母被刑拘不是“虐童案”的终点
- 男童被虐照片在网上公布以后,立马引发了轩然大波,众声沸腾。尤其是养父母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律师的高知身份,却做出如此蝎蛇心肠的事情,更是激起了网友公众极大的愤慨。现在,涉嫌直接虐童的养母已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但在我看来,养母被刑拘并非是“虐童案”的终点,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详细]
- 让孩子免于家暴恐惧,不只要靠学校
- 这方面学校责任重大,要知道,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所以学校若养成对于家暴的敏感,很容易发现家暴的苗头。南京虐童案中的这家学校无疑是比较负责的,之前发现男童遭受家暴,就曾约谈家长,遗憾的是,家长并未来校,由此铸成大错。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的防家暴教育,令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学校应承担起学生保护者的角色,通过人性化管理,催生孩子们对学校“大家庭”的归宿感,鼓励学生跟老师说心里话,以寻求帮助,真正对孩子“负责到家”。...[详细]
- 把虐童“狼爸虎妈”关进制度的笼子
- 被打男童背后的一条条血痕,实在让人观之不忍。在社会各界谴责狠心养母之余,这一事件也给保护儿童免遭家暴伤害再次敲响警钟。这些年来,发生了太多让我们痛心的虐童事件。2013年,南京两名幼龄女童因遭家人抛弃,被饿死在家中;2014年汕头一父亲虐待儿子,并在网上上传照片说“打到6点,天亮了,哈哈,还没死”……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催促我们必须尽快织就保护儿童的“安全网”。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提到,国家现在正在制定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加快反家暴立法,对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儿童而言,无疑是一道有效的法律“护身符”。...[详细]
- 南京虐童事件警示“反家暴”急需出实招
- 众所周知,面对家庭暴力,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不仅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能力,而且也没有什么自我保护、救济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不久前发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才强调,“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家庭暴力行为,任何组织和公民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但遗憾的是,在上述虐童家暴事件中,我们仍没有看到一个能充分体现“共同责任”,能及时发现、制止、救济遭受家暴侵害未成年人的机制体制。...[详细]
- 反家暴需立良法、易风俗
- 随着反家庭暴力法被写进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中国首部反家暴法有望不久后“出炉”。应加大宣传力度,移风易俗,使得受害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公众能够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旗帜鲜明、光明正大地声讨家暴行为。...[详细]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