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教育部举行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集体采访会上,与会者带来的信息让人兴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说:“我校致远学院的毕业生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前5%学生的水准,95%的毕业生走进普林斯顿、康奈尔、耶鲁等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力克麻省理工、斯坦福、东京大学,三次摘取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ACM)全球总冠军……”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说:“清华学堂2012年首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基础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等国际一流名校,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计算机学科国际评估专家评价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陈初升说:“经过英才班系统的科学训练,一批同学开始崭露头角。2012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国际总决赛中,由严济慈班(09级)康恺同学任队长,陈锴沣同学担任副队长的中国科大代表队获得本次比赛软件组的最高奖项:最佳软件项目奖。”
致远学院、清华学堂、英才班,虽然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该计划自2009年起,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从实施4年来的情况看,“拔尖计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产生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摇篮,其在寻找优秀学生、培养优秀学生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成为撬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
汇聚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
美国、德国、法国的经验表明,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发明、新产业的先导、源泉和后盾,重视基础学科发展,汇聚世界基础学科杰出人才,逐步形成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是他们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
但是,有一段时间,基础学科在我国呈弱势状态。“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男生的梦想大多是成为爱因斯坦,女生的梦想大多是成为居里夫人。然而1992年随着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数学系学生要求转学金融,物理系学生要求转学应用科学,我们的老校长还收到过学数学、物理的学生来信呼吁‘救救我们吧,救救孩子’。可以说,很多孩子对基础科学前途充满迷茫。还有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从事科学研究’被孩子们列在倒数第二位。”陈初升的这段话,说明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科学研究面临的局面:虽然仍受社会尊重,却被敬而远之。
占领世界科学的高峰,就必须在基础学科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汇聚起那些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通过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于是,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的推动下,“拔尖计划”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说。
在高考对人才区分度变低的情况下,遴选出适合“计划”的优秀学生本身就是“拔尖计划”的重要工作。4年来,19所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例如在标准上注重多方面考察,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看待“偏才”“怪才”。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避免应试,注重平常考察。在选拔过程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减少功利、重在长远。一批著名教授还亲自出面选拔学生,如清华大学邀请国内外教授共同组成专家组面试学生,姚期智教授亲自参与面试,着重考察学生的科学基础、科学志向、科学素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