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荔波县
发布时间: 2014-09-17 16:08:5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生态型现代产业体系。
1、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两区一带”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驾播工业园区、瑶庆产业园区和樟江轻工业带建设,重点引导具有环保节能减排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重大项目向园区聚集,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
2、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2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和30%。
3、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旅游发展,深入实施“185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造遗产地生态农业品牌。目前,全县经果林种植面积达9.3万亩、油茶面积3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6万亩,“碧华园”原生态猪肉、瑶山鸡和“天然牧咯”虫草鸡等畜禽产品已形成品牌优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9︰37.3︰37.8调整为2013年的15︰32︰53
三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贯彻国发2号文件相结合。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建设”,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建设纳入贵州发展战略,这是荔波发展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荔波县积极抢抓机遇,认真对照文件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一方面,编制规划对接落实。结合荔波实际,组织编制《荔波县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库中专项研究提出我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47.6亿元,其中生态建设打捆项目14个,投资24.1亿元;环境保护重点打捆项目12个,投资23.5亿元。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和省州的沟通对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汇报与衔接,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荔波县已成功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同时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已同意将荔波纳入“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区域,比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现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
{荔波塘马五家河}
四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荔波集“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网络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块金字招牌于一身,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交融共生中,全县上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依托城市规划,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引领、生态共生”的原则,围绕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基本定位,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及“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富”的总体要求,突出“绿色生态”这一优势,先后投入2800余万元选择国内外权威机构编制城镇系列规划,核心景区和重要旅游节点的控制性和修建性系列规划逐步完善,县城和乡(镇)所在地控制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的城镇体系规划较好地引导了小城镇与生态保护的健康发展。
2.秉持“城镇景区化”理念,突出“生态化、民族化”要素,注重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山水特色与文化韵味相辉映,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民族风情特色相融合,加强新城区建筑形象设计和精品塑造,创造条件打造临江景观带,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努力把荔波建设成为风景优美的山水景观城。
3.秉承“产城一体、城景融合、产城景互动”理念,遵照“规划引领、彰显特色、注重产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和特色塑造,加快建设与旅游配套的特色城镇体系。同时把助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合理配置旅游业和城镇建设要素,引导村民向城镇聚拢、农民向居民转变,围绕旅游提供服务、创办家业。在城镇建设项目的落地上,荔波还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以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提前,严把“环保、选址和审批”三关,确保建设项目政策符合、选址合理、环保措施可行。
4.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积极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编制《荔波县2012-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规划》,计划通过9年时间,将居住在深石山区、遗产地核心区的3.4万人搬迁出来,通过融入重点集镇,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基地、集散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边贸商业中心大镇、园区服务基地等,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从源头上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
{拉滩瀑布}
五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相结合。
大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符合生态导向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塑造具有荔波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体制文化。同时,积极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宣传和“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公益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县初步形成了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