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上午9点,成都浆洗街早高峰车流量大。
道路篇
严重拥堵路段高峰期超过40个
根据增长数据,交通部门将汽车平均长度和道路公里数,进行了简单的加减法,得到的结果是:预计再过3年零6个月,即2017年6月,成都人开车出门,会发现绕城以内的每一条道路上都停满了车。
从城东到城南,哪条路最堵?去年12月,成都市交委根据现有外场采集设备和出租车GPS数据,统计分析了三环以内主要道路(快速路和主干道)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行程车速。根据车速等级,道路被分为5级,时速0至10公里为严重拥堵,40公里以上为通畅。
这样的严重级别、被标为红色的路段,在早晚高峰超过了40个。
近日,交管局科规处优化科科长周伟潮正在制定高新区一条下穿隧道的交通组织方案。2013年,交管局在成都城区类似的交通组织变化中,一共发出了59条通告。“通告意味着有些道路要暂时降低通行能力,但从长远看却增加了城区道路公里数,缓解交通压力。”周伟潮说。
2012年,成都新增道路里程为361.22公里,同比增长14.4%。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绕城以内)已建成总长度为2673公里的道路。“道路延伸长度远远比不上汽车增长速度。”交管局一位负责人分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接近20%(约16.4万辆),“从200万辆到300万辆,历时3年8个月,几乎是北京机动车发展史的重演。”
治理篇
多举措缓堵尾号限行最有效
为了缓堵,成都先后实施了汽车尾号限行、区域单循环、潮汐交通等措施,但只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和蔓延态势,且缓堵效果被不断新增的交通需求所抵消。
三环路21个点位高峰限入:从2010年起,成都三环路周边逐渐增加了早晚高峰期限入点,车辆沿各条进城主干道行驶时,在限入点不能继续前行,只能绕行至其他道路进城。直到2011年底,管控点达到最多为21个,几乎所有进城主干道都受到限制。“这算是成都尾号限行前最大的限行管控措施。”交管局民警介绍,在二环高架建设期间,这样的限入效果很好。
随着尾号限行的出现以及二环高架通车,这些管控点逐步取消,只在某些特定时刻临时启用。
7 条主干道尾号限行:2012年4月26日,成都交通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为缓堵,而实施的尾号限行交通管控措施(2011年三环路打围整治,曾短暂单双号限行)。每天7点30分至22点,机动车在解放路、蜀都大道等7条放射性主干道上,按照工作日尾号限行的对应规则行驶。
这一限行方案实施了半年左右,成都从此步入了“尾号限行时代”。
区域尾号限行:真正让尾号限行发挥缓堵威力的,是同年10月8日起,成都实施二、三环路之间区域汽车“尾号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在硬性限制一定比例车辆出行后,成都环状主干道和放射性主干道车速均有提升,人民路一线、蜀都大道、一环路上普通公交车的运行速度较限行之前分别提高了10.18%、17.9%、28.2%,地铁1、2号线日均客运量由限行前的41万人次提高至目前的58.8万人次。
周末汽车不限行时,拥堵难题时有发生:光华大道等9条进出城通道车速较工作日平均下降11%左右,局部商业繁华区域如天府广场、盐市口周边、东大街春熙路段、蜀都大道总府路段车速已低于10公里/小时,小于自行车速度,与步行速度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