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发布时间: 2015-12-28 14:54:12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 破 茧
蛹化成蝶,必经痛苦破茧。村庄改建更是如此。
历经10年,鄞州新村建了不少,但总体来看,旧村面貌改变依然不大。为何?审视的结果是:改建多局限于部分拆建,缺乏整体谋划,整体形象难以有效改观。
2012年初,鄞州作出一个重要决策:在全区开展“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按照“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实行以镇带村,镇村联动,新农村建设提质提效,农村面貌发生质的变化。有着生态自觉的鄞州迈向了生态文明的新进程。
较之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以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的的“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创建可以理解为前者的升级版和完善版,是一次以点带面、内外兼收、软硬并重的全新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两大举措。一是调整补助政策。之前,对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鄞州已调整2次财政补助政策。这次补助范围继续扩大,力度继续加大。
一是拆旧补助,按整体拆除的合规旧房面积补助350元/平方米,镇乡按财政分类类别再配套30%、20%、10%;
二是地块补助,按拆除地块面积,补助15万元/亩(属山区异地迁建的,再增加5万元/亩),专门用于公建设施配套;
三是节余土地补助,对占补平衡后节余土地,经复垦验收后给予100万元/亩的补助;
四是整体改建式补助,村庄整治项目能列入区级部门项目的做到优先安排,对未列入区级部门项目的村内道路建设、墙体立面改造、危旧房拆除等,按保留部分的实际占地面积,给予5万元/亩的补助;
五是山区农民民生照顾,鼓励山区农户流转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对土地、山林经营权已流转、且未做任何社会保险的移民户,可申请参加区失土农民养老保险。
另一方面是建设模式的选择、完善。鄞州村庄多、人口多,且各地经济、交通等发展极不均衡。在多年的摸索中,鄞州因地制宜形成四种模式:
一是全村拆建式。按照城市社区标准,通过统拆统建、拆旧购新的办法,建设一批都市型村庄。在已启动的101个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村(地块)中,有56个村(地块)属于全村拆建式,涉及自然村252个。龙观乡山下村是一典型,它属于山区经济欠发达村,近几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每年只有几万元左右,但不到3年时间内,该村拆除3.1万平方米旧房,原址建起366套7.1万平方米崭新农房。
二是整体改建式。根据群众意愿、规划要求,通过危旧房改建和违建拆除、污水管网建设、道路拓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建成一批村容整洁、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田园靓村、生态美村、文化名村。全区共有42个村采取这一模式,涉及自然村135个。历史文化村——章水镇李家坑村是一典型,该村突出自然风貌、山水风光保护,挖掘好、传承好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走上了一条以休闲养生旅游、民宿民居为主线的持续发展之路,村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也从原来的每年28万元增加到80万元。“农业学大寨、浙江学勤勇”的东吴镇勤勇村,突出“石屋、石墙、石门、石块路”的保护与修缮,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先进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三是异地新建式。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跨行政区域界限向中心村或城镇迁址移民,达到“内聚外迁”。全区已有7个村采取这一模式,涉及自然村25个。地处高山的经济欠发达村——章水镇箭峰村是一典型,2013年以来村干部会同村民群众研究制定了一份“拆购分离、一户一宅”的生态移民政策,将全村居住在山上的农户搬迁到章水镇区,近期120套1.4万平方米新村住宅即将交付。
四是安居保障式。把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与解决农村大龄青年、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镇村联动、村村联动、村户联动,以镇乡为单位,集中选址,整体布局,统一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跨区域安置大龄青年、住房困难户和部分拆迁户。全区共规划建设镇级大龄青年集中安置小区18个,其中已竣工11个。如咸祥镇竹山三期农民集中安置小区,规划占地面积36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510套,预计到2016年底竣工。
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为抓手,一批都市新村、经济强村、田园靓村、生态美村、文化名村在鄞州纷纷涌现。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