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山东省昌邑市

发布时间: 2015-12-22 09:42:4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奠定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思路:打破传统模式,破解垃圾治理不长效问题

措施:“一杆到底”、“谁产生谁付费”、“资源化利用”

效果:创造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城乡环境卫生实现了长效化、常态化保洁管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2008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昌邑市环卫局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科学创新、积极开拓,打破了传统的“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环卫运作模式,创造性的实施和推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一杆到底”管理模式,打造了全方位、无缝隙的“大环卫”格局:

1、破解模式落后难题,建立起“一杆到底”的垃圾收集处理“昌邑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垃圾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公害之一。就如何解决垃圾问题,还市民一个健康、整洁的人居环境,已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垃圾治理问题上,全国各地都纷纷探索有效的办法,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村难题。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都开始逐步推行,但在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也一直执行着“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四级环卫体系,但这种四级各自为战的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其制度不健全,收集运输方法单一,缺乏统一性,链条长、支节多,重复作业,责任模糊、监管不力……每个环节都存在漏洞,由于资金、硬件等方面的制约,使许多地区的“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演变成了“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或“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四级环卫体系明显脱节,根本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种种现象表明,“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已不适合当前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的有益措施,这种模式的弊端也让我们不得不摒弃这种看似合理的尝试,而去创新更加有利有益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为持续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从2008年开始,昌邑环卫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在摒弃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城市环卫工作模式延伸到镇街、村(社区),直接运作,建立起“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垃圾收运模式:与镇街、村(社区)签订托管协议,实行“一杆到底”管理,环卫局成立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专门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在各镇街区设立10处环卫所,建设了10处中转站,配备环卫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械、车辆,全面负责所辖镇街驻地及托管村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压缩中转;按照每100户村民设一名保洁员负责村内生活垃圾收集、道路保洁;按每15—20户村民设置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在全市农村设置垃圾桶1万多个,对生活垃圾实行封闭式收集。通过一杆到底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链条长、枝节多、重突击、重复作业以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目标,改善了村容村貌。

2、破解收费难问题,建立起“谁产生、谁付费”的资金保障机制。

近年来,由于垃圾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为了清理垃圾,还市民、村民一个整洁的环境,各地纷纷由政府出资,进行治理,但通过一些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到,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买单在短时期内效果明显,广大村民受益颇多,但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政府买单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资金不足影响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广大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的建立。要想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必须实现由政府买单到“谁产生、谁负责”的转变。

昌邑市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建立起市、镇、村分级投入机制,在大型环卫设施设备由市镇两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农村日常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市级承担40%、镇级承担20%(含农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托管费及村级垃圾桶购置费的20%部分),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每年60元标准筹集)等形式承担40%,分级负担的筹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

这种“谁产生、谁负责”资金保障机制的建立,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不再是短期行为,同时,也可以使广大村民形成一种环境卫生意识:就像使用自来水就要交自来水费一样,产生垃圾就应该交垃圾收集处理费用……

3、破解垃圾处理二次污染等难题,建立起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但这三种处理方式都普遍存在二次污染、低效率等问题,根本无法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目前,大部分国家在垃圾处理方面,热衷于垃圾提前分类,国内许多城市也都在进行实践探索。实行垃圾提前分类的目的在于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处理量,增加可利用率,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减少60%以上的垃圾量。虽然垃圾分类好处很多,意义很大,但在操作过程中却面临很多挑战: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低,垃圾种类繁多,分类不清;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等等,如何能避开提前分类,而让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呢?

为破解传统垃圾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带来二次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难题,昌邑市环卫局转变观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坚持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通过事企联合,建立了建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走市厂化道路,与潍坊市金丝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8亿元建设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该项目占地50亩,设计日处理城乡生活垃圾300吨,其主要工艺是经过均匀布料、输送、磁选、破碎、淘洗、浮选等工艺,将铁及建筑垃圾、陶瓷玻璃等重物和轻质物分离开来,铁回收利用,重物经过清洗后制成建筑材料。塑料、化纤、橡胶、木头、秸秆、树叶等轻质物送入厌氧罐,进行厌氧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污泥沉淀浓缩制成燃料和肥料。轻质物经厌氧后进行筛选分离,分离出得塑料、化纤、橡胶等分别可进行回收利用,裂解生产再生油料,气化生产燃气。整个工艺不需要进行垃圾预分类。垃圾的分类和筛选贯穿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克服了制约垃圾处理的最大瓶颈,彻底解决了垃圾中塑料、橡胶等不可厌氧物质无法回收利用的问题,使垃圾中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此项目于2009年8月份开工建设,于2010年11月投入运行。该处理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13项国家专利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已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际先进水平。

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作为昌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工作链条,它彻底改变了垃圾处理的传统模式,每项工艺流程均可产生经济效益,整个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处理过程,而是一个全部资源化利用的过程,它为解决国内生活垃圾处理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不仅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而且降低了处理费用,达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统一的目标。


     1   2   3   4   5   6   7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