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江苏省扬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扬州市综治办主任陈博文

发布时间: 2016-12-15 11:22:32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主持人:那请您介绍一下社会末梢治理的经验吧!

陈博文:好的。总结起来,关于社会末梢治理,我们有三点主要经验:

第一、紧扣治理的关键:协调利益纷争。利益关系呈现分化,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是近年来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困扰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目前导致各类矛盾纠纷的因素几乎都与利益相关。为此,扬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利益协调能力,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来缓冲、疏解各类利益冲突,实现“社会末梢治理”问题的积极有效解决。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一谈。

陈博文:好的。在协调利益纷争方面,我们一是完善权益保障政策。自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连续15年出台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环保等民生问题,平衡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年终组织考核验收,通报考核结果,对不达标的事项施行“一票否决”。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牢固树立“维稳先维权”理念,经常性调研群众权益保障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创新维护权益载体。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畅通群众权益诉求的渠道;全面推进覆盖全市所有基层社区(村)、数量达1028个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选树培植调解能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大量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的“鸡毛蒜皮”小事及时就地解决。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建设市级综治法治指导协调中心,形成完善的综治“四级平台”体系,实现“社会末梢治理”的纵向指挥、横向协调的功能。

三是分级化解权益矛盾。部分利益个人或利益群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现实目的”,或越级上访、或择机上访,或缠访闹访。对于“广普类”的小型矛盾纠纷,基层社区(村)调解委员会和个人品牌调解员进行理性智慧处置,缓解情绪,巧解矛盾,化解纠纷。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覆盖全市的“五大专业调解组织”积极发挥重要作用,医疗、劳资、交通、拆迁、环保等领域的第三方专业人士齐聚一堂,“问诊”剖析,阐理明义,平息当事人心中的怨气和纠结,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主持人:我理解您的话就是,基层治理,关键一点就是协调化解利益纷争,而且是妥善协调化解利益纷争。

陈博文:是的。当然,协调利益纷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所以我上面介绍了三项举措。

主持人:好的,那请您继续介绍第二条经验。

陈博文:第二条经验是,拓展治理的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社会末梢治理”表象是“治理”,实质是“服务”,即通过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实现“治理”功能。近年来,扬州市大力推行“一核多元”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完善政府服务职责,孵化社会组织,促进广大居民自我服务,基层社区(村)正步入“治理寓于服务、服务促进治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这方面,我们也主要有三项工作措施。一是推进政府组织服务优质化。不断调整思路,转变政府组织的相关职能,从传统的行政控制者、资源汲取者向社区治理者、公共物品和资源的提供者转变,同时调动基层组织的潜能,形成政府既善于领导又勇于放权、基层既执行“指令”又大胆敢闯的良好质态。如,各级政府不断强化财力保障,仅2016年各级财政就投入14亿元用于综治工作。

二是推进社会组织服务市场化。近年来,扬州市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社区(村)治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引入市场化、产业化轨道,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工作,一大批服务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摆脱了基层治理工作对财政的过度依赖,而且大大调动和激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村)治理工作的潜能和动力。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共建立3531个,其中三分之二左右或多或少为基层社区(村)服务。

三是推进居民自我服务多样化。居民自我服务是增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之一。近年来,扬州市广大社区(村)立足自身,广泛发动居民,组织形式多样的自助服务活动,使居民深深感受到“生在基层、活在基层、乐在基层”。仪征市华兴新村社区居民自觉组织起来,引导留守的孤寡老人、中年妇女,开展系列邻里守望、互助共济活动,精心打造幸福社区,营造了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经济技术开发区春江花园社区与苏北人民医院长期开展合作共建,切实提升居民的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