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

发布时间: 2014-09-25 15:18:2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一)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国有建设用地履约保证金规定》、《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等16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1+16”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体系。探索出了旧村改造“腾地”、合村并点“节地”、挂钩试点“增地”、退二进三“换地”、片区改造“挖地”、开发地下空间“拓地”、处置闲置土地“收地”、建设标准厂房“扩地”为主要内容的“节地八法”。从2009到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2.45万亩,腾地5.5万亩,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全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现场会在临沂市召开,推广临沂经验。

2.严格耕地保护,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提高了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12年,省政府下达临沂市耕地保有量84.28万公顷任务超额完成。

(二)增蓄与节约并重建设节水型城市

1.努力增加蓄水能力。以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为契机,以河道、灌渠整治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大幅度增强了调蓄水能力,2012年全市蓄水能力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25%,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2.出台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效果显著。临沂市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基础上,建立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了节水型城市建设。2012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降低到61.51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1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6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42,农业节水灌溉率提高到45.83%,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6%,全市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2012年,临沂成功创建山东省级节水型城市。2013年7月,又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

(三)扎实推进节能降耗

在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开展实施惩罚性电价、淘汰落后产能、“能效对标”、合同能源管理和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等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多项措施,2009年来全市置换高耗能企业上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年节能量达到230余万吨标准煤。在农村,通过大力推广沼气等新能源利用,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在公共机构领域,以创建“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医院”为引领,以建设公共机构节能监测平台为导向,每年都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效审计,并向全社会进行公示,极大的促进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市公共机构已连续3年平均用能下降超过5%。在建筑领域,通过大力推进太阳能建筑应用一体化、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在公共交通领域,由于推广使用燃气、纯电新能源,年降低能源消耗57%,“节约型交通”成为山东省典范。

(四)加强矿产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是临沂市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关键。2012年临沂市从整顿矿业开采秩序入手,制定矿山资源管理标准,强化开采监管,关闭小、微、低矿山,在全国率先应用矿山远程监控系统,建成全省第一家矿业权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全市矿山数量由3000多家减少到480个,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到48%。设立市级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奖励资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矿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关键工艺技术和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同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目前已收缴地质环境保证金1.3亿元。用经济手段督促矿山企业按照治理方案的要求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三年来全市共投入财政治理资金1.185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81个,采空塌陷综合治理率达到50%以上,露天矿山环境平均治理率达到50%,10家矿山被评为全国、全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4处)。

(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延伸产业链,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2013年,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纳入国家2013年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

2.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了160平方公里的罗庄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临沂南部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罗庄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形成了四大循环产业链条,规划建设了5个产业示范区和2个开放式公园、1个生态公园,拉开了示范区发展的框架。山东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集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废旧有色金属年成交量120余万吨,为全国第一,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山东德力集团、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回收利用废旧塑料40余万吨、废旧电器30余万台,成为规模较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3.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与回收利用。目前,临沂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已经建成,正在准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专业收运、统一处置等办法,建立起覆盖全市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系统,确保全市餐厨废弃物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已发展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55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14家,博士后工作站12家。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初见成效

(一)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临沂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汇水区域。2009年来,临沂市已多次代表山东迎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取得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这与扎扎实实做好水生态建设工作密切相关。为保护水资源,临沂市相继出台了《临沂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规划》、《临沂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临沂市生活饮用水卫生重点监督工作计划》。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累计投资106.32亿元用于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流域整体环境得到提升,全市8个国家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2013年,全市42个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达到93.7%,城市和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以上。临沂成为省内继青岛之后第二个将城市污水处理标准提高到一级A的城市。

(二)修复培育林生态

一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切入点,持续不断的开展了荒山野坡植树造林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14万亩,完成沂河、沭河、祊河等10公里以上300余条河流和近900座大中小型水库水系造林82.3万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各50-100米宽造林完成率达到90%,完成环城造林50万亩。

二是以植树造林规划为引领,生态林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近年来临沂市已先后编制出台了《临沂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临沂沂河沿线林业生态经济景观长廊建设规划》、《临沂市重点区域造林规划》、《临沂市50万亩环城林建设工程规划》和《临沂市干线公路绿化规划》等13个专项规划,还在全省首个出台了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三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规范公益林养护、经济林开发、生态林补偿行为,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98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2.5%。2013年9月,临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三)全面防治大气污染

2012年临沂市将空气质量改善列入全市民生建设“二十件实事”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安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临沂市先后出台了多个预案办法,积极开展雾霾预警防御的决策服务,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科学、有序和有效进行。

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城区周边大气污染企业实施分类、集中整治。对电力、水泥、焦化、建材等行业的60家重点企业,全部实施脱硫、脱硝、除尘提升工程;对76家建陶企业,投资6亿元实施工艺改造;对城区周边页岩砖、石料加工等企业实施淘汰关闭。

2.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行机动车清洁能源改造,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共建成运行环保检测线45条,实现了环保检测与安全检测同步,并定期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抽测,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大型运输车辆检测率分别达到100%、97.8%、100%。

3.加强燃煤锅炉清理整治。严格禁燃区环境管理,拆除4吨以下燃煤锅炉19台,停用20台,实施清洁能源改造4台。四是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制定完善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等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大扬尘防治力度。

(四)创新城乡垃圾处理模式

临沂市自2009年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来,不断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城乡垃圾处置作为重点,进行分类化管理、无害化处置处理、废物综合利用,取得了管理体制上创新、运行机制上长效,最终形成了《临沂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和《临沂市关于实行市区环卫保洁一体化的意见》。具体工作中,探索多样化垃圾处理模式。在主城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采用政府补贴方式全部送入中环发电厂焚烧发电,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1500吨;投资2亿元的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厂已试运营,年处理能力可达10万吨;其余全部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临沂市焚烧、生化、填埋“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得全省第一名。同时,套用中心城区垃圾收集运输物业化管理办法,在全市农村推广“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区处理”机制,目前该机制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城市社区、乡镇村庄,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收集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1   2   3   4   5   6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