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生态汶川 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4-09-17 10:55:58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二)生态工程与旅游业的互动促进

1.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汶川生态宜居工程建设的基础,更是灾后恢复重建与生态县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实施灾后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重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学科,加强生态县建设的人才培养,开展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程,培养良好的公众环境道德,重建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实施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加快羌文化、大禹文化建设,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文明理念。同时加强人才科技工作,增添发展动力。目前设立了总额500万元的“汶川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将1.1万名乡土人才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库。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机制,为汶川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实施好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等十大科技惠民工程,加大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全省民族地区县中率先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加强自主创新,申请专利20项,授权专利9项,23个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厅备选库。

2.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汶川生态旅游发展以“游田园风光、赏藏羌风俗、品农家风味”为目标,大力推进13个特色魅力乡镇、20个精品旅游村寨和91个幸福美丽村寨的基本建成以及庄园经济的建设,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厚的人文、乡村旅游,同时以卧龙大熊猫、三江、草坡生态旅游区、水磨生态新城以及庄园经济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以地质景观和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震中汶川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域景区差异发展,综合效益加速放大。按照“南生态、北文化”的发展路径,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精品旅游项目,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景区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开发了藏羌刺绣、甜樱桃等特色旅游商品,建成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4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带动了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整合四川电视台、首都机场、麻辣社区等平台加强宣传推介,成功举办甜蜜约会汶川甜樱桃等旅游宣传活动,“世界汶川•水墨桃源”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狠抓“7•10”灾后旅游景区设施恢复和市场营销,旅游产业迅速回暖。2013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同比增长24.0%。同时,生态文化产业逐步升温,品牌作用日趋显现。围绕提升生态文化凝聚力、服务力、彰显力和竞争力,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出版了《羌笛颂》、《汶川文博》等书籍,《花儿纳吉》、《羊皮鼓舞》、《爱在汶川》等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优秀节目登上了省、州乃至国家、国际舞台。赴马其顿、德国成功开展“秀美四川•绣在汶川”文化交流活动,藏绣羌绣产业化、绣娘职业化、绣品市场化稳步推进。姜维古城文化产业园、映秀东村文化产业园等18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集文化展示、参观游览、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四、生态建设未来发展目标

(一)强力发展川西北生态庄园经济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部署,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汶川县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特色化布局,形成产业关联度强、产业化链条长、效益高的生态庄园功能格局;生态立庄、抱团发展的原则,把生态作为庄园经济建设的突破口,绿色产品与绿化环境并重,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村两委为平台,抱团式发展生态庄园;市场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以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合力推进生态庄园建设发展;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的原则,让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自愿参与,量力而行,并做好激励措施引导其推进庄园建设;产业互动、助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推进三次产业相融互动,立体综合开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旅融合、文化为魂的原则,把文化作为生态庄园旅游的灵魂,充分融入大禹文化等汶川特色文化,丰富生态庄园的内涵。依托汶川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生态为重点、多功能为方向,创新农村经营机制,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整合三次产业功能、叠加三次产业效应的各类现代生态庄园,建设汶川川西北庄园经济乡村旅游会展环廊,打造成都休闲西客厅、藏羌产业大窗口,使生态庄园经济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美丽”,加快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家园。2014年-2016年,力争建成30个生态庄园村,实现生态庄园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5%,生态庄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35%,带动周边66个村经济发展。

(二)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

为深入落实省、州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推动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解放思想,奋勇当先的原则,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三次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激励,促进发展的原则,完善财政等激励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项目支撑,品牌带动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富民与强县有效统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加快藏区跨越发展、广东对口帮扶、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和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等战略机遇,通过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把汶川建设成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家园和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

1.农业方面。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4.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989元,同比增长31.3%。

2.工业方面。2014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20亿元,同比增长7.3%;力争实现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

3.旅游业方面。2014年,力争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2.3%;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52.1%;带动10000人就业,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

(三)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州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的精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是调整经济结构的现实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构筑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绿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符合汶川实际。汶川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设有机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汶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家园、创建全国健康示范县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力争到2017年完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目前,为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乡生态家园建设,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和繁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全国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平,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汶川从以下四个方面全力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的发展。

1.生态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形成与资源禀赋、生态容量、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的生态经济,生态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繁荣兴盛。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全面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清洁生产普遍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生态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全面开展生态县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试点建立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家公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综合整治,生态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同步推进。

4.生态机制加快完善。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与重点生态功能适应的综合决定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生态补修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产业扶持、节能减排约束、生态建设投融资的制度保障。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