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生态汶川 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4-09-17 10:55:58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生态恢复成效

灾后重建中汶川开展全面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工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3年汶川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其中威州镇、映秀镇、水磨镇、三江镇已成功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经过近几年的生态修复,目前,汶川退耕还林完成率到100%,森林火灾安全率到达99.99%,水土流失治理率到达90%以上,实施森林管护239.7万亩,县境内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8.1%,汶川县城现有公园绿地面积14.46公顷,汶川县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2.81%,绿地覆盖率达到31.61%,人均公共绿地达以7.27平方米,现义务植树尽责率已达到81%以上,绿化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1%和9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100%和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65%,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82天,市政设施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县城主次干道道路照明装置与亮灯率达98%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平方米以上;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二、城乡环境治理

汶川县委、县政府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富裕文明、和谐魅力的新汶川,围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城乡环境建设目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汶川县镇貌村容得到了明显改善,确保了优美、整洁、卫生、文明的汶川新形象得以巩固和提升。

(一)灾后城乡环境存在问题

大灾之后,汶川城乡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脏乱差现象突出。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垃圾、污水随处可见;二是经营管理有章不循,摊点乱设乱摆,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严重缺乏规范化管理;三是各种设施品味偏低,公共、公益设施严重不足,档次和品味低,严重影响汶川对外形象;四是环境卫生表里不一,各乡镇环境卫生治理存在死角,各类垃圾未及时清除,各乡镇沿线绿化养护水平不一致、协调不自然,人工造绿的感觉比较明显以及其他问题。

(二)城乡环境整治原则和措施

汶川紧紧围绕“一心两廊四区”的发展目标,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抓好“五改三建三清两调”,用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共享和谐,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强效有力的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在规范整治方面主要从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城乡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城乡车辆停放,城乡摊位摆设,建设工地管理,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去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全面整治;在突出风格方面以规划为主导,注重风貌塑造,突出民族建筑风格,并围绕“一街一品、一线一特、一村一景”的原则进行建设。如对整治居民环境、打造“三百”示范工程等方面进行整治;在提高素质方面,汶川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开展了“七进活动”,即城乡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进家庭”,积极发挥了各部门、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健全机制方面通过“六专”机制的实行,即“专门机关再健全、专项计划再完善、专人管理再落实、专人队伍再充实、专项经费再确保、专项监督再加强”,健全了汶川城乡环境治理机制,促使汶川环境整治面貌大大提升。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汶川县在统筹推进城乡住房建设时树立城乡统筹思想,注重城乡整体布局,实现“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夹皮沟”、“军营式”、“火柴盒”,提高了村庄规划布局和设计水平;把握“四个结合”,即把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加快恢复并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城乡统筹,适度集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节约用地、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公开透明”的原则,到达了资源有效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一)恢复重建与生态县建设同步推进

为保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这一建设目标高效、高质量完成,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生态县建设同步推进,志在把汶川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培育生态文化,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社区的建设,使汶川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汶川生态城镇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环境承载能力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构建全新的生态城镇体系。具体包括: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在体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相互和谐的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发展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生态建筑;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城镇电网、水网、气站、道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扩大园林绿地面积,改变城镇生态环境。如绵虒镇地处九寨环线的重要地段,现已将绵虒镇建设成为“大禹故里、西羌门户、震中汶川”的旅游目的地,是阿坝州特色魅力乡镇示范乡镇之一。

2.生态乡村建设。汶川生态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具体包括: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控制农村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农膜导致的环境污染,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城镇垃圾转移农村,调整乡镇工业和村庄建设布局,使乡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村居民适度向自然村落集中,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控制污染,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发展小型沼气工程,实现农村废物资源化。如威州镇的布瓦村是一个典型的羌寨民族聚居村落,村落特点一是有49座土碉,二是有土石结合黄泥夯筑的堡垒式建筑,这里的羌寨黄泥羌碉群数量之大,建筑之密集曾震惊了考古界和文化界。为此,灾后重建将布瓦羌寨定位为古羌文化生态体验区。

3.生态社区建设。汶川县在进行生态宜居工程建设时,全县生态社区建设也成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建设城镇园林和生态环境,同时创建生态园林县城、生态园林小区和园林式单位,建设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的住宅小区,开展生态社区试点建设,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社区绿化美化,树立生态典范,发挥辐射带头作用,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如汶川阳光家园社区、东界脑村居民社区已成为生态社区建设的成功典范。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