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2014第四届北京(春季)国际珠宝首饰展 ...·大理白族文化周举办 "下关沱茶"制作工艺...·技术让生活更精彩 第二届上交会打造"科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首设IMAX单元·第七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18日 ...·第十二届香山山花节开幕 营造5000平米花...·“娘本唐卡艺术展”国博开幕 65幅精品展...·2014重庆春季房交会 旗袍美女做宣传吸人...·第三届广州金交会6月举行 突出展示互联 ...·技术让生活更精彩 第二届“上交会”24日...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 培训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字号:

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别毁于形式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时间: 2014-02-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春节放假前,几个学生发来微博私信,向笔者“吐槽”:他们准备参加的“宝玉石中级检验员”职业资格证的考证费,像是“坐了飞机一样”,突然从原来的150元涨到300元。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已经打听过,这个资格证书,通过率高达99%以上,但是含金量却非常低,“几乎没人问津”。他们继而发问,考这样“没有多少用处”的证书,既“白花了家长的血汗钱”,又“白费了自己时间”,能不能不考?

作为老师,笔者对此问题很是“纠结”。因为“双证书”制度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下达的一个“规定动作”,我们已将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果同意学生不考,“双证书”率达不到要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可能就会影响学生毕业。如果要求学生必须去考,说句良心话,我自己也清楚,这个“证书”确实就是一个“证书”而已,没有多大实际用处,企业也不认可。

据笔者了解,类似问题在很多专业和高职院校很常见。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已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一窝蜂地实行了“双证书”制度。从设计初衷看,“双证书”的本意是想让高职学生在获取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让学生考取至少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互通。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一般都集中于民营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老板”从来都是非常务实的,他们关注的是学生是不是很忠诚,“好不好用”,会不会“做事”,有没有“真功夫”。至于有没有那张“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压根儿就不关心。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绝不相信“证书”。

为什么老板们并不看重教育行政部门推崇的“双证书”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强制力和吸引力。二是目前的“资格证书”本身含金量太低,绝大多数有着浓厚政府背景的职业鉴定机构,并没有开发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资格证书,往往很多证书,是逢考、交钱必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据统计,2013届毕业生总体双证书获取率为94.73%,其中,77%专业的双证通过率达100%。如此高的通过率,导致学生有和没有这个证书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性区别。

既然企业不看重,学生也就缺失了原动力和积极性。但是,学生又迫于要求不得不考。要考就要交钱,而且数目不小,学生因此成了“双证书”制度的买单者,成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唐僧肉”。这个逻辑确实有些怪异:职业技能鉴定站堂而皇之地印发试卷、批发证书、坐收钞票,学校完成了“双证书”率的任务,学生交了钱、获得了一纸没有多少用处的“证书”,因此怨声载道。这一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出“三不三发”的结果:考试费用不菲,实际用处不大,学生意见不少;鉴定站发证,老师们发虚,学生们发“毛”。

再从双证书设计的本身探究,其实,目前推行的“双证书”,分别来自教育和劳动生产两个系统。教育系统强调人的培养以及专业的设置,知识的教授和技能的习得。劳动生产系统则强调技能的培训以及岗位工种的设置和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任务,不会把一个学生的职业发展局限于某个岗位,而是一个职业岗位群,而职业资格证书仅仅面向知识和技术含量都较低的单一工种。很显然,“工种”的技能要求已经包含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要求,硬是把两个系统的具有包含关系的要求放在一起,本身就牵强和不妥。

所以,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准入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前提下,无论从企业、学校和学生以及设计本身看,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双证书制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都不是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而是“一厢情愿”。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一定要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审视目前的“双证书”制度,力戒为了“双证书”而“双证书”的形式主义,力戒一刀切。

责任编辑: 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