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旅融合国际峰会专题报道

首页>魅力城市

广东省四会市

发布时间:2018-11-05 15:31: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曹洋

人文四会

【四会柑桔文化】中国是柑桔的原产地,中国的柑桔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载,生生不息。

春秋战国以后,有关柑桔种植的记载不断出现于各种史册文献中。《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辩证地说出了柑桔的品质取决于地理与气候条件。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凡气候适宜栽培的地方,种植柑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明清时期,柑桔进入商品生产时代。岭南地区,“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 (据《岭南杂记》),其中尤以广东四会所产为著名,《广东通志》有载:“乳柑,产四会上林者佳。”

柑桔是品德的象征。战国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了一篇《橘颂》。将柑桔喻为“后皇嘉树”,说柑桔“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具有始终如一的志节,独立不群的个性,正直无私的品德。诗人以诗言志,通过对柑桔高贵品德的歌颂,来表明自己热爱祖国故土,追求高尚志趣,不随波逐流,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歌咏柑桔的先河。

柑桔是美好的象征。在深秋的冷风中,漫山遍野的桔树上挂满小红灯笼似的桔子,这种景象颇具感染力,古人形象地把其形容为“明灯出树”。诗仙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淡雅幽深,意境深远:岑参的“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让人对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

柑桔是希望的象征。冰心在其散文名篇《小桔灯》中这样描述:“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盏在崎岖山路上闪烁前行的小桔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给了苦难的人们多少温暖心灵的慰藉和前行的勇气。

柑桔还寓意着幸福吉祥。每逢新春佳节或婚嫁喜庆,家家总爱按照传统习俗,在庭院前或阳台处植上数株桔树,在案头摆上一盘红中透金的柑桔,以添怡人喜气,兆示吉祥之意。喜庆佳节,人们喜欢用柑桔馈赠亲朋好友,送上“新年大吉”、“吉祥如意”、“万事大吉”等美好祝福……

几千年来,柑桔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伴,柑桔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桔诗、桔歌、桔舞、桔画、桔印、桔邮、桔影,柑桔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一部分。穿行于神州大地,长沙橘子洲头的美景会让你流连:而在柳州柳侯祠的“柑香亭”,历史的陈迹会让你感怀不已:你更可以在金秋十月柑桔飘香的时节,来到四会的百里柑桔走廊,陶醉于丹桔满园的唯美情怀,深深感受四会柑农的勤劳与幸福。

四会种柑历史超过千年,所产柑桔久负盛名,素有“柑桔之乡”的美誉。为了提升四会柑桔的品牌,进一步推动四会柑桔产业的发展,四会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中国柑桔之乡”称号。2001年9月4日,经过国家林业局的严格审核,四会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中国柑桔之乡”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2002年,经专家严格审核,四会沙糖桔被国家木本水果品质评定权威机构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名优果品”;2003年,“华贡牌”沙糖桔荣获“中国名优果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四会沙糖桔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太阳果业公司旗下的“富贵来”、“紫干红”两个品牌沙糖桔也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A级认证”等。2003年,四会沙糖桔、四会贡柑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符合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申领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从此,四会沙糖桔、四会贡柑受到了国家原产地注册保护,同时受到WTO协议之——的《原产地规则协议》保护。2005年,由四会市华贡农科集团负责起草的《沙糖桔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了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科研、教学、生产、检验等领域专家的审查,并于2005年由农业农村部颁发,在全国推行。

上述一系列荣誉的获得,不过是四会柑桔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方面。四会柑桔产业的更大成就在于,柑桔产业是四会的富农产业,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富镇旺村,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委市政府“柑桔发展要优质化、基地化、规模化”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四会的柑桔种植跨上了新台阶,全市先后涌现出一批产量惊人的柑桔大镇和种柑专业村。种植柑桔使这些镇、村的经济突飞猛进,农民收入翻倍增长,柑桔成为了他们的福音。2005年,四会柑桔种植面积22.5万亩,挂果面积13.5万亩,柑桔总产量达14万吨,产值7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3%。四会市农民人均收入5039元,其中柑桔收入达1700元,占总收入的33.7%。柑桔产业的发展,为四会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会市玉雕手艺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民间玉雕工艺在四会市城区东城街道、大沙、地豆、迳口、下茆等镇(街)传承近100年之久。目前,四会市建有玉器街、玉器城、玉器天光墟,共有玉器加工厂、场、店3800多家,最近又投资1.5亿元建成占地280多亩的玉器展览销售中心。全市玉器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年加工玉璞2500多吨,产值15多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销售市场之一。

早在20世纪初,四会就有玉雕技师到东南亚、香港、广州等地以玉器雕刻销售谋生;解放后,玉雕师傅们回乡置业,开设家庭作坊;60年代四会工艺厂诞生,标志着四会玉器行业正式登上四会的经济产业舞台;1986年,四会工艺厂解体转产,出现个体玉器商行和个体玉器加工厂、场。1995年至2005年,四会相继建成了“玉器街”、“玉器城”、“玉器天光墟”,“玉器博览馆”,为四会玉器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玉器行业有一定的行规,从业人员共同制订,共同执行,互相监督。其行规内容主要有:(1)抓手:人们进行玉器交易时,用物体(纸、布)掩遮玉器,用手势表达价格,进行交易。(2)诚信:行业内不准有掺假现象,共同维护本地玉器行业的诚信。(3)精湛:学艺要勤、精,技术要精湛,提倡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雕细刻的进取精神。(4)团结:各商铺、作坊人员都要维护行业声誉和利益,提倡信誉第一、团结协作,以维护行业团结。(5)传承家族,以家长式管理。过去玉雕加工带有一定的机密和“绝活”,以父传子形式,“绝活”不外传,管理十分严格。这一点不可取,很大程度妨碍了玉雕工艺的传播和发展。(6)玉器行业的祖师爷——林福民,并有师傅诞活动。

据传林福民为玉器行业的祖师爷。尤其是在香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为师傅诞期,行业协会等都举行林福民先师宝诞庆典活动,以传承和弘扬先师工艺、精神。

“借他山宝石攻玉,从本土雕琢成器”,四会玉雕工艺具有四大特色:“精、新、巧、韵”,不少玉雕精品价值连城。玉器雕刻的工序为:选材、立意、设计、画玉、雕刻、成品、打磨、抛光;雕刻工具有金刚沙钻咀、锣机和切割机。四会玉雕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年产值高,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打造了很多玉器精品。2003年,作品《黄土春晓》、《全国山河一片红》获得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2003年,作品《榴开百子》、《九龙宝杯》、《镇家宝》、《无尽的爱》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作品《凌波仙子》、《观自在》、《天地柔情》、《苦尽甘来》、《无忧仙境》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

四会玉雕工艺作为四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发展势头良好,加上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扶持,预计四会玉器生产、销售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红火。

【四会市贞仙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贞山位于四会西南面,坐落贞山街道,是四会市的风景旅游区,隶属四会旅游局管辖,贞山风景旅游区面积14平方公里,南靠鼎湖区,西接高要市,北连广宁县,距广州67公里,离肇庆40公里,距四会市城区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贞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百物繁盛、百花吐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贞仙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亦是岭南三大女神之一。三大女神即唐代四会文氏贞仙、秦代德庆龙母、宋代泉州湄洲岛天后。龙母为江河神,天后为海神,贞仙为地方神祗,庇佑大地、润泽民生,深得民意。贞仙诞这一民间习俗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贞仙文化已经与当地的旅游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贞仙诞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誉为“贞仙”,广正山易名为“贞山”。贞仙为民造福,庇佑乡民,立下显赫功绩,受圣恩,清同治二年,文氏被敕封为“惠泽”尊号。从唐宋以来,四会民间和官府均有举办九月初九“贞仙诞”活动,除本地乡民参加外,珠江三角洲、三水、南海、顺德、清远、高要一带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信众均参加,人数多达数万。

每年九月初九的贞仙诞诞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善信蜂拥而至,热闹非凡。贞仙诞仪式程序:1、迎仙;2、鸣炮;3、上金猪、茶果、供品;4、上香叩拜;5、颂读祭文;6、颂读祝文;7、祈福种福;8、八仙贺诞;9、礼成鸣炮;10、送贞仙回祠;11、文艺表演。相关器具有:1、贞仙塑像;2、八音锣鼓;3、八仙造型;4、贞仙座驾;5、罗伞。

【四会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民歌分三大块。一是原驻民民歌、大(啼)哭歌、情歌、礼俗歌、儿歌、罗源民歌、运童调等主要分布在大沙、威整、黄田、石狗、罗源、清塘、城区等,广府语系地区;二是客家山歌、客家情歌、哭嫁歌等,主要分布在迳口、邓村、地豆、下茆等客家语系地区:三是绥江船歌(号子),主要分布在绥江、龙江流域之水上居民、船家,以广府语系传唱。

四会民歌主要靠民间口头流传,有说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平定南粤,四会就有民歌传唱。始见于文字记录的,可查的有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的民歌,至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四会民间喜庆、嫁娶、丧礼仍流行传唱民歌,特别是五十年代大跃进时,作为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甚至举办民歌专题汇演。近几年,为抢救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士深入农村采风,遍找民间艺人,收录了一批民间歌谣,并根据其曲谱(主旋律)创作了一些演唱材料,并参加省、市文艺汇演或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

四会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原驻民广府语系民歌有大(啼)哭歌、情歌、儿歌、礼俗歌、运童调、罗源民歌等;客家语系民歌有客家山歌、客家情歌、哭嫁歌等;绥江船歌(号子)包括数板号子、路程号子、拼命号子等。清代及之前:民间歌谣《耕耒昔歌》(十章)。古情歌:《送情郎》、《盼郎归》。《土地革命时的民谣》。《嫂教姑礼俗歌》、《表姐歌》、《春糍歌》、《安床歌》、《哭嫁歌》、《哭丧歌》、《十大碗》。古儿歌:《麻甩儿》、《正月十五闹元宵》、《月光月白》、《大水高、大水涨》、《大家团结起来》《冬瓜大,好世界》、《木仁木面仔》、《哄儿歌》。罗源民歌《积肥忙》、《绥江两岸是个好地方》、《三桂茶场歌》;《客家情歌》、《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明日带你转涯家》、《画眉好唱回头转》、《山歌无妹唱唔成》、《有歌唔唱沤烂肚》、《明日带妹转崖家》、《三桂岭顶一棵松》、《唔够三只歌仔学人唱》、《江谷运童调》。绥江船歌:《绥江河上运柑忙》等(以上均有文字资料)。

四会民歌资源十分丰富,流传较广,几乎城乡各地均有传唱,只是以“口传心授”、“上辈传下辈”为主。例如大沙富溪和黄田上岗村等乡间就有老一辈民歌手教唱民歌的习惯,学者多为即将出嫁的青年女子。除了世袭口头传唱外,也出现了一些新民歌,如1954年和1958年四会县曾举办民歌大汇唱比赛,分别有30首和35首民歌参赛。如:本地民歌《兄妹唱公社》、罗源民歌《积肥忙》等,近几年来又组织创作了一批富有本土传统特色的新民歌。

【白赤马庙会(炮会)(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林镇(2003年撤拼入江谷镇)位于四会市西北面,东靠地豆镇,南接下䒢镇,西北与广宁接壤。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北回归线刚好在江林经过,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国家级保护物种,森林植被覆盖率90%以上。江林镇是白赤马庙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包括了大垌、莫崀、石溪、严坑、冼田、长乐、寨脚下、荷菜塘、小乐、里田、养老坑、岭坳、王崀、墩仔、苏坑、上木良、下木良、冬瓜隆等20多个村。信众除当地村民外,也有来自四会及周边清远、广州、佛山、深圳、甚至香港、澳门等地。

白赤马庙坐落于四会市江谷镇大垌村委会大垌村秀才山脚下,大垌村距离市中心约28公里,西临江谷河,北邻担田村,南与佛仔坝相对。

据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所载,“佛山大爆”“声如丛雷,震惊远迩”,其真武庙会“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又多为大爆以享神”,由此可见,当时广东的庙会就盛行以烧炮来酬谢神恩。相传在南宋时期,四会地区出现天灾和流寇作乱,百姓苦不堪言,有两位天将禀受天意,分别骑着白赤两匹神驹,以黜邪崇正之名下凡赈灾平乱,他们救百姓于水火后飘然而去,百姓为纪念将军功德在大垌建庙设坛祭祀,由于不知两位天将姓名,就以其座驾白赤二马称之,尊称为“白赤马灵王”,二马为天上神驹,一同受香火供奉。原古庙巷道门额上刻有“崇正约”三个正楷大字,800年来香火不断,祈福者甚众。

白赤马庙会始于明末,沿袭500余年。十年动乱,庙宇损毁严重,庙会活动几乎停止。1978年,重新举办。2007重建白赤马庙,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举办庙会。白赤马庙理事会设在白赤马庙,负责组织庙内日常事务,以及炮会当天主会场的活动事宜。各村自发组织炮会组织,配合理事会要求组织本村送炮迎炮活动。一、贡奉红银。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早上,上年竞得头炮、二炮、三炮的村子把炮屏抬到本村晒场、农田等空地,和象征白赤马灵王的陶马一起供奉在桌案上,用红绸、鲜花把炮屏装饰一新,挂上象征生财的生菜,象征添丁的生姜等。每家每户提上烧肉、鸡等供品前来焚香朝拜,并用红绳挂上装有现金的红包,酬谢神衹一年来的眷顾。二、醒狮朝拜。早上10点前后,供着炮屏的空地上锣鼓喧天,炮声震耳。邻近各村莫姓、郑姓、王姓等宗族族人抬来金猪,并派出本村狮队前来朝拜。村民认为黑狮是狮中王者,所以起舞朝拜的醒狮多为黑狮。醒狮围绕着炮屏腾跃游走、作揖叩拜,祈求白赤马二灵王保佑本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

【古法造纸、印刷和装帧(市非遗项目传统技艺)】

邓村乃四会城区西南13公里的一个半山区半丘陵小镇,2002年四会镇(街)撤并时并入贞山街道。邓村下辖10个村委会,3059户,12300多人。目前,邓村年产会纸制品1500多吨,出口约1000多吨,纸作坊700多间,纸品厂1100多间,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产值7000多万元。

邓村自南宋以来,中原人民南迁,带来造纸技术,利用盛产竹子、水源丰富等有力条件,建起了灰池、作坊、晒场,开始从事生产竹纸,延续至今800余年,是全国最原始,厂场、从业人数最多的民间古法造纸著名古村落。

“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邓村白龙扶利村是民间古法造纸比较集中的村落,建有一间面积500平方米古法造纸第一村展览馆和一间80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古法造纸综合馆。邓村古法造纸工艺流程沿袭1900年前蔡伦造纸法,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造纸基本一致,即经过砍竹、挞竹、醃制、碎竹、舂竹、打浆、榨纸、松纸、晒纸、包装等20多道工序;相关器具有:帘架、竹帘、榨杆等。

四会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两千多年历史传承是四会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禅宗文化、水文化、玉文化等资源极具特色。目前,四会市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235家,文化底蕴深厚。另外,四会市还是全国最大的翡翠玉器加工、销售基地之一,玉器商店近3000家,玉器加工厂500多家,加工作坊4000多家,玉器产品畅销国内外,玉器挂件和饰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翡翠玉器摆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作为四会市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的玉器文化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加快做好文化玉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市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文化产业与“非遗”融合。目前,我市现有广东省级“非遗”项目4项,肇庆市级“非遗”项目5项,县级“非遗”项目6项。如2007年,东城街道被评为广东省“玉雕工艺镇”;2007年,四会玉雕艺术被列为省“非遗”项目;2015年,四会玉鼎记荣获省“兴业示范基地”。要将非遗项目的发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市场中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依托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突出禅宗文化、贞仙民俗文化和广府文化,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贞山景区、奇石河景区,广府文化、玉器文化体验、江谷老泗塘乡村旅游等旅游文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带。三是打造文化平台助推旅游产业发展。以柑桔文化、玉器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柑桔玉器文化节、贞仙诞等重要节会为基础,推动广府文化之旅、六祖文化节等新平台发展,举办柑桔玉器文化暨经贸洽谈会、玉器产业新闻发布会、全国玉雕华表奖、2015年首届肇庆(四会)六祖文化节、2016年起每年的“禅行四会·玉润人生”徒步旅游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不断擦亮“中国玉器之乡”、“中国柑桔之乡”等国字号招牌,打造广东最具竞争力的人文高地、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着力推进玉器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四会市全力打造玉器街、玉器城等玉器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营造良好的商贸环境,拓展产业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玉器加工为核心、集上游采购、中游制造加工、下游批发销售、展示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玉器产业为主相关文化产业带,天光墟、玉器街、中国(四会)国际玉器城、万兴隆翡翠城、四会翡翠摆件城等专业市场初具规模;建成文宝斋翡翠、汇玉堂等民间玉器博物馆和A宝玉器文化艺术馆等,推动玉器文化产业艺术性、经营性、公益性有机结合,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我市正在以5A级景区标准推进“中国(四会)玉器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聚焦玉器产业特色,打造居民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以现有玉器加工销售产业生态链条为核心,建成文宝斋、汇玉堂、庄家翡翠等一批玉文化博物馆,推进南国玉都等商住综合体项目建设,融合周边自然资源、特色农业、历史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并可承接一定规模旅游的发展格局。

四会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在我市全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动下、已建成一批文明乡风示范点以及特色旅游小镇包括:贞山白龙扶利特色古法造纸第一村、龙甫镇龙头大寨廉洁家风示范村、石狗程村兰花小镇、城中白沙彭泽民故居、地豆镇水车森林公园、黄田人文关怀小镇、江谷老泗塘乡村旅游小镇、下茆绿海生态民宿小镇、贞山禅宗文化旅游小镇、大沙田园综合体等等。我局着力围绕农业生产、生活、乡土人情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策划具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广泛参与和直接受益。

1、充分发挥各个文明乡风示范点优势,协调指导特色景观展示。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改造“四馆”建设、外围改造、景观改造等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不可移动文物和当地人文传说等资源,协调指导当地更直观更有吸引力地展示当地特色景观。如贞山扶利的白龙造纸第一村,通过在不可移动文物“张氏大宅”内开拓升级改造村史馆,向游客们展示扶利村的历史和当地乡贤的风采;通过造纸馆展示邓村造纸术的历史、造纸工序流程以及造纸产业的发展;通过农耕馆向游客展示旧时村民们开展农耕活动的一些工具,让游客直观感受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财富。

2、充分开发旅游培育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提升游客现场体验感受。如在培育邓村扶利古法造纸第一村示范点过程中,结合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法造纸术,积极联系当地的古法造纸技术的非遗传艺人和为数不多的坚守者,已有80多岁高龄的张熀元老人,在其经营自办的古法造纸工场内打造特色景点。游客们不但可以直接到造纸工场观摩造纸过程,包括抄纸、松纸、晒纸等等,还有机会亲身下场抄纸,体验造纸术的魅力,

3、加强指引,鼓励村民自主完善旅游配套项目。在各乡风文明示范点村容村貌改善后,积极指引村民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带头创业致富,除了发展造纸工场或者种植兰花等,指导部分村民兴办起农家特色小吃店,继而形成了特色小吃小巷。还通过提供相关民宿建设标准,指导部分村民利用自家空余房间,自主创建乡村旅游民宿,走上旅游致富的道路。

4、积极试点搭建“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覆盖全景区的智能导览服务。通过结合嵌入式GIS平台、移动网络、真人语音播报、GPS定位、3D导览图及多媒体技术,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二维码,了解各景区(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到达景区游玩时能在手机端享受到景点真人语音讲解播报、语音问答、路线导航、洗手间、停车位和服务区找寻以及最佳游览路线推荐等智能旅游服务。后期,我们将计划把当地的特色美食信息,住宿信息,特色商品信息等加入系统,增加手机订餐、住宿、购买特色农产品等服务,建立起贯通景区、游客、餐饮、娱乐、住宿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完全实现把“导游装进手机里”。

(三)串点成线,着力培育发展岭南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和产业调整等方面的重要积极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例如,2016年4月举办第一届桑果节,吸引几十万人流,带动了沿线东城、城中、下茆、江谷、地豆、威整的景点游览、玉器购买、餐饮等。主动参与罗源镇广东省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作(项目),与发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培育中国玉器文化特色小镇、黄田红色文化小镇、地豆森林小镇、石狗兰花小镇等特色小镇。针对游客多样化的选择,特别自驾游的需求,落实本地旅行社签约贞山白龙扶利村、龙甫龙头村组织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线路。挖掘、培育、打造江谷老泗塘、贞山邓村扶利等乡村旅游特色村。

此外,我们将依托四会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按照道路相通、土地相连、产业相关、文化相近的连片基础,进一步以省道260、118线和乡道439线三条主干道沿线打造以农业体验、果蔬采摘、休闲观光等为主题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省道260沿线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带,由下茆绿海生态园—江谷现代农业产业带、老泗塘乡村旅游—地豆现代农业产业带、水车村生态公园—威整奇石河风景区、大洲片区—罗源省级示范片建设工程连线构成;

2、省道118沿线为“廉洁文化.禅宗寻迹”体验之旅,由—龙甫龙头大寨廉洁美村、营脚六祖旧迹片区—迳口天海湖旅游区连线构成;

3、乡道439沿线为“花香甜蜜”之旅,由贞山六祖文化旅游—邓村扶利村古法造纸—石狗兰花现代农业产业园—黄田柑桔现代产业园连线构成。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