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北仑打造循环经济4.0模式
发布时间: 2016-11-01 15:53:38 |来源: 联盟中国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北仑循环经济成效显著领跑全国
纵观北仑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路径上,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逐步脱钩,先后经历了资源依赖型到资源效益型再到资源脱钩型的发展阶段;在系统发育特征上,循环经济体系正在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简单链接走向复杂有序。北仑循环经济无论在工作推进时序上还是在推进成效上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实施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工程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水平明显下降,如宝新不锈钢公司吨钢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北仑电厂三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接近世界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全区共有27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雪龙汽车、北仑电厂等18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工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水重复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提高,2015年北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83.1%,全区5个水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为优(不计总氮),达标率为100%,全部符合II类水水质,绝大部分指标符合I类水质标准。“十二五”期间,全区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21.6%、18.0%、28.5%和54.3%。
二是资源产出率大幅提升。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脱钩明显。2014年北仑区的直接物质输入量DMI为3336.3万吨,其中外地物质调入量为2706.5万吨,占总输入量的81.1%;本地物质开采量为629.8万吨,占18.9%。在外地物质调入方面,铁矿石等矿物资源输入1152.4万吨,占比42.6%,煤炭等化石能源输入1548.2万吨,占比57.2%,北仑区经济外向发展特征显著。北仑直接物质投入DMI由2010年的2797.9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3336.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5%;同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9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63亿元(北仑本级,按不变价格计),年均增长率为11.7%。因此,北仑资源生产率(单位资源投入量所产出的GDP)由2010年的1751元/吨上升至2014年的2287元/吨,年均增长6.9%,表明北仑经济增长已经基本与资源投入脱钩。
宁波岩东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全景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成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竞争优势凸显,现代临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经成型。北仑已形成从甬江口开始,沿海岸线自西向东到峙南、峙北,临港工业集中、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带。北仑着眼于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巩固,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循环工业网状结构,扎实推进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中循环”。围绕能源、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着力引进补链企业,使全区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逐步完善,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石化循环产业链。始终坚持“装置大型化、产业一体化、建设园区化、技术高度化”的定位,以台塑石化、逸盛石化、新桥化工、 科元塑胶、海越新材料等为龙头企业,形成以PTA、ABS、PVC等产品为源头,能之光新材料等各类中下游企业为延伸的石化循环产业链。该石化循环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既有垂直延伸性,又有横向扩散性,在物质关联上具有错综复杂的产业共生体系,能够实现生产装置互联、原料产品互供、副产品集中统一利用、输送管道互通、资源共享、上中下游协调联动发展。
——钢铁循环产业链。依托北仑港这个国内规模最大进口铁矿石中转基地的优势,建立了以宁波钢铁和宝新不锈钢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钢铁产业链,以下游需求为导向,横向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加大钢铁工业与汽车、模具、船舶、建材工业和装备的配套联系。
——能源生产产业链。建立了以火力发电为主体,风电、天然气发电为补充的能源产业体系,依托北仑电厂,为区内95%以上的工业用户提供热蒸汽,形成“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水泥、新型墙材”的产业循环链,同时利用电厂内污泥干化综合利用系统将来自岩东排水有限公司的湿污泥用于焚烧发电,海螺水泥利用电厂产生的固废和脱硫石膏来制建材。以北仑电厂为核心,实现海水循环冷却、发电余热回收、粉煤灰为水泥原料、废气脱硫石膏作缓凝剂、废渣制新型建材,跨行业再利用的循环链。每年所产生的百万吨灰渣的90%被海螺水泥等二十家北仑企业用做新型建材原料,宁海西溪水库大坝60%的材料来自北仑电厂粉煤灰。
——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以亚洲浆纸业为代表的白板纸生产及加工为主的造纸业,将造纸流程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直线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使造纸企业既是产品的制造者,又是清洁能源的转换者和社会废弃物的使用者,已形成“废纸造纸-污泥焚烧余热发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节能建材”这样一整套循环发展的新机制。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