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世界汶川 水墨桃园

发布时间: 2014-09-17 10:56:44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艰辛的产业重建历程

“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画卷已经跃然眼前,工业企业面临搬迁,旅游、商贸、休闲、教育产业将被着力打造。凤凰涅槃开始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此后,水磨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1.旅游教育产业的培育。按照规划,水磨中心镇区主要培育旅游、教育产业。镇中心区老人村的主要建筑为“禅寿老街”,是一个普通老街,建筑低矮破旧,历史记载曾经有过大戏台等大型建筑。重建按照老建筑景观,结合藏羌民族特色重新打造水磨镇的主要景点和商业步行街。老人村原有人口268户,850人,主要以务农、务工、经商为收入来源。对老街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有的住户不理解,不严格按照规划的房屋设计实施。新的规划设计中,老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商铺,可以从将来的旅游产业中直接得益,但村民们对水磨镇发展旅游心存疑虑。为了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援建组带领他们去云南、丽江、洛带古城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当地的旅游发展经验,经过考察村民触动很大,重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水磨羌城重建延续了禅寿老街的建设理念,建设居民安置区与老街共同组成区块内的主要道路和商业步行街,将老街的商业氛围延续过来,并借鉴羌族传统民居风格,充分结合西羌的深厚文化内涵,继承与发展西羌文化,形成协调统一、民族特色明显的羌寨。其建设净用地61117平方米(约91.6亩),总投资约1.28亿,建筑面积42570平方米,计划安置户302户。水磨羌城由和谐广场、170幢居民楼、农贸市场、飞鸿广场等组成,按照“生态、文化、安居、乐业”的理念进行了精心打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人有就业、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商铺”的美好生活。同时,通过努力,将原位于汶川县城的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等教育机构迁至水磨镇,新建了汶川县第二中学,引进了四川音乐学院在水磨镇建羌族艺术分院,培育了教育产业。水磨镇计划逐步吸纳常驻人口3-4万人。

2.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外迁。按照阿坝州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2008年8月,水磨镇工业园区的企业集中开会,要求各企业做好搬迁工作,任何企业不再进行任何形式、任何产品的扩能技改,全力支持水磨重建,还水磨镇一个清新的空气,还水磨人民一片蓝天。为了企业的顺利搬迁,阿坝州委、州政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决策汶川工业北移,建设汶川新型低碳园区工业。汶川漩口新型工业园区以及汶川与广东联手打造的成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建材、医药、食品加工、轻化工、电子等新型低碳产业,汶川、成都市给予了各类优惠政策,延伸企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供项目、技术、信息、管理大力吸引企业转型升级,以此推动汶川县水磨镇新型低碳工业发展。州、县、镇各级部门对搬迁企业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给企业做了很多实事,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真情关怀,政策宣传落实到位,最终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让各企业来得快意、搬得乐意,重树起信心,63家企业成功外迁,水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迈开了成功的步伐。

3.现代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水磨镇依托温润潮湿的气候优势,在龙头企业九寨茶业的带领下,在恢复重建中,开始做大做强,拓展茶叶产链,发展茶叶深加工,如茶多酚、茶叶油加工、茶饮料、茶食品等后续产业,形成了集茶产业基地、茶产业开发、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经济链。

水磨镇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2008年9月启动了水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先后与开发商合作,改建、扩建、新建了食用菌、花卉基地,甜樱桃、猕猴桃加工成及生产线,建立了生态鸭养殖基地以及其他基地。如今的水磨,生态农业与旅游开始深度结合,依托万亩茶园,花卉基地,猕猴桃林,水磨镇开始扩展农业的外延经济效益,现在农家庄园经济正在崛起,将会营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一幢幢、一排排自然环境优美、舒适清新的农家庭院,在水磨这个曾经被地震毁坏的土地上重现美景,让人留恋往返。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