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世界汶川 水墨桃园

发布时间: 2014-09-17 10:56:44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省的大力援助下,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严格执行灾后重建规划,并且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精神,首次提出了“生态第一环境优先,向新型低碳园区工业转型”的产业发展理念。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磨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突出生态优化发展,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了工业产业成功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水磨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10年4月,水磨镇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授予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人居范例”奖。如今,汶川县水磨镇是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A级景区核心景区之一。

一、亲水圣地,长寿之乡

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汶川县城82公里,距都江堰34公里,幅员面积88.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6572公顷,森林资源6909公顷,森林覆盖率78%。共辖1个居委会,1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全镇4025户,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一个集羌、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农业大镇和工业重镇,素有“亲水圣地、长寿之乡”美誉。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距震中仅8公里的水磨镇受灾惨重,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损毁,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全镇房屋受损率100%,45家工业企业受损严重。

二、科学定位,生态建设

按照州委提出的“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重建思路,按照汶川县一心两廊四区的总体构想,水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基本原则,以“重生态、精农业、兴教育、强三产、构和谐”为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四川、服务全州,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川西北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先行地”的发展战略,将水磨重建与城市化相结合、将水磨重建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将水磨重建与生态改善相结合、将水磨重建与民族文化的弘扬相结合、将水磨援建与共建相结合,精心打造以文化、教育、安居、旅游和现代服务为主的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奋力打造“人居共山水一色,经济与文化齐飞”的滨水小镇。水磨重建的战略目标是:汶川县最美丽的新城,阿坝州现代羌族城市风格的代表,四川省生态城市的典范,人类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10年4月,水磨镇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授予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人居范例”奖;9月,水磨镇成功评为国家级的AAAA级旅游区。2012年又成功评为国家级AAAAA旅游区。

三、生态第一,环境优先,工业转型

汶川县作为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之一,灾后重建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大多数地区已经不适宜进行工业开发。水磨重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解决眼前问题,又解决长远问题,既解决生活问题,更解决发展问题。以优美生态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震后水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震前:由传统农业转向高耗能工业

水磨镇位于青城后山,历史悠久。1998年以前,水磨镇一直是汶川县农业大镇,山清水秀,主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水磨镇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由西向东北方向流经全境。水磨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粮食以玉米为主,小麦、马铃薯、红薯次之;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川芎、油菜种植面积为1.485亩,副业以林、牧、渔为主,区域内天然野菜遍布于整个森林。境内有珍稀动物大熊猫,有虎、熊、狐狸等上百种动物。另有少量金属矿产。

水磨镇原有工业企业较少,包括规模不大的纸厂、酒厂、砖厂、石灰窑、矿山等。全镇运输业和集市贸易较为兴旺。这种产业格局在1998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开始入住水磨,先后引进工业硅厂、碳素厂、成都通用公司、振冲电力公司、稀土公司、60万吨水泥厂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水磨镇原本山清水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