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天津发展医养结合 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 2016-01-08 15:32:31   |  来源: 天津网   |   作者:徐杨   |  责任编辑: 沈晔

 

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

  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

医养结合有四大瓶颈亟待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发展医养结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大多都需长期住院,治疗时间长,发生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医疗机构在床位周转率、人次均费用方面很难完成医保规定的考核指标,在住院结算上受到一些制约。

第二,入住老年病房的老人们大多是经三级医院抢救后的危重患者,涉及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三级医院治疗不受限制,但转入基层医院后在用药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社区医院537种的基本药品目录不能满足住院老人们的需求,许多药品需家属外购。这样不仅使家属出现不满情绪,外购药品的安全性也存在风险。

第三,专业人才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等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基层机构人员结构上来讲,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之特征:一是高级职称的,多为外聘和退休返聘人员;二是中级职称的短缺,35岁—45岁的中坚力量数量不足;三是低级职称的大多数为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人心存志高,来社区医院也只是一个跳板,都有谋求去三级医院发展的想法。

第四,养老机构如果想自办医院或者医务室,不仅门槛高、成本高,也很难留住人。天津市养老院早在1989年就建立起了一所二级医院标准的老年病专科医院,目前共设有床位400张,不仅为养老院内的老人提供输液、康复、理疗等医疗保障,还收住失能、失智老人。

市养老院院长孙兆元介绍,建一所医院绝不是盖栋楼、找几间房那么简单,不仅要经过审批具备资质,还要有设备投入以及配备相应数量的医护技等人员,运营成本可以说非常高。作为养老院的内设机构,虽然医院也面向社会接诊患者,但在数量上、病种上与其他类型医院相比肯定有很大差距,如何留住医务人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这两方面的问题,由于市养老院本身就属于公办机构,能够给予这些医务人员正式编制以及等同于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待遇,才能够避免入不敷出,也才能够避免医务人员的流失。

为银发族能健康养老, 他们这样做

民政部门

多种合作推进“医养结合”

天津机构养老在“医养结合”方面的尝试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这样的形式在全市400多家养老机构中,所占比例大约在10%左右;第二种是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人们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并定期进行上门巡诊;第三种是医疗机构利用自身富裕、闲置的硬件设施,直接开辟医养护一体床位。

下一步,天津卫生计生、民政部门将从多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首先是针对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充分利用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空置的床位、富余的人力,组织医生为居家的老人们进行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为确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同时这样也能缓解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

其次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将社区养老服务与卫生医疗服务相结合。

第三是加快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把医院请进来在养老院里设立医疗部门,或者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保证老人们的医疗需求。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给予医保政策支持,卫生部门加强队伍建设,让医院里拥有经过专门训练或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及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综合服务。

据介绍,市卫生计生、民政、社保、财政等部门将共同研究,力争早日出台天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