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2016服装行业猜想:你要定制哪一款未来?

发布时间: 2016-01-06 13:41:46   |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  责任编辑: 沈晔

 

商业篇

猜想1 格局重构电商亦敌亦友?

从阿里牵手苏宁,京东注资永辉开始,原本势如水火的各大电商纷纷联手向前,借助彼此优势,互惠互利。这种亦敌亦友的模式,或将成为2016的新常态,而这种改变也将推动电商格局重构。

从未来趋势看,阿里与苏宁牵手后的预期收效是可观的,即实现线上流量共享和线下服务协同。短期内对苏宁的价值贡献更明显,因为苏宁缺线上流量。但假以时日,对阿里的服务增量也会出现,因为阿里线下相对空虚。而这一切收效的前提是,阿里、苏宁两家风格完全不同的公司能够真正实现互通协作。

与此同时,受电商巨头们的刺激,国美、当当以及各路中小电商也将作出抉择。如果他们不能放开胸怀寻找联盟,迅速有效实现整合,在未来的电商竞争格局中,京东+腾讯、阿里+苏宁,足以形成双寡头主导的竞争格局。当前看起来,仍各有一定优势的商业玩家们,将难以拥有未来电商发展空间。

猜想2 模式融合才能让百货自救?

在购物中心与电商的双重夹击之下,传统百货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如何摆脱固有思维和模式是2016的主旋律。

如何自救?百货业需走融合之路,没有融合就没有未来,一方面是多业态的融合,另一方面是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也就是说,未来百货需要从“经营商品”转向“经营顾客”。

多业态融合其实也是顺应顾客需求而产生的趋势,顾客需要一站式服务,这就促使百货店进行业态的融合。比如刚刚公布2016年新开发项目的王府井百货就表示,未来的发展战略即融合超市业态、购物中心业态和奥特莱斯业态,不再开单一百货业态的门店。而早在百货业压力来临前夕,上海百联就已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奥特莱斯与购物中心业态上来。目前,百联已有5家奥特莱斯门店,在经营业绩增长和投资回报率方面都明显优于百货店。

猜想3 品牌扩张只有资本说了算?

从歌力思成功上市开始,如今“broadcast:播”、“DAZZLE(地素)”、“La Chapelle(拉夏贝尔)”也已进入预披露流程。此外,还有太平鸟、安正、玛丝菲尔、欣贺、比音勒芬等品牌正排队于IPO的门前,加上之前已上市的朗姿、维格娜丝等,国内服装行业的几大知名公司有望齐聚资本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品牌在筹划新三板上市之路。2016年,服装品牌牵手资本市场或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期待。

以拉夏贝尔为例,其高调的战略扩张计划成为行业焦点,并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女装市场的销售典型。赴港仅一年时间便回归A股市场,更多的是为了稳固国内女装市场、继续扩张销售版图。据其招股书显示,拉夏贝尔计划登陆沪市主板,并募集资金16.4亿元。其中,15.6亿元用以公司零售网络的扩张,另外的8000万元用以新零售信息系统项目。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公司零售网络与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公司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回归A股有助于拉夏贝尔做好大规模全直营零售网络的管控、供应链体系的管理以及线上线下渠道的协同发展。

登陆A股市场为服装品牌带来更多可描绘的宏伟蓝图,即使最终成为资本猎物还是资本猎手还未可知。品牌对于投入资本市场的热情始终有增无减,因为在资本运作的协助之下,品牌转型、跨界、升级都变得更有底气,品牌自身也增添了几分新生的希望。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曹立生:

百货业不“死”

专家观点

百货业商品销售从辉煌到低萎,固然有经济下行、网上购物快速增长、消费行为明显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基于百货业本身。是其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服务理念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经营已脱离了零售业的本质。因此百货业要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需加快转型创新,回归零售业本质。

转型创新,要建立在我国百货业的发展坚定信心的基础上,要坚信我国百货业不会死,我国百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从国际经验看,百货业、购物中心的发展都是伴随中产阶层的壮大而发展的。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人群数量还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我国中产阶层正在加速壮大。这一方面意味着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旅游、文化、健康、休闲等时间的增多,也就意味着将增加对百货业、购物中心的需求。

网上购物对零售业企业和消费者来说,不过是多了一条渠道,网上购物代表不了零售业的全部,也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全部需求和体验。近两年网上购物的快速增长,不是由于网上购物优势有多么强,而是由于实体店在商品、价格、体验等方面的不足。未来购物的主渠道仍将是实体店。目前网上购物增速在快速回落,预计2016年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将降到20%以下。

百货业要健康发展,就要创新供给,创新体验。中央已提出加强供给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目前虽然我国居民消费性商品绝大部分供过于求,但相对于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商品供给不足,产品质量不高,性价比低、不安全、不方便、不绿色等问题仍较突出。如目前百货店的服装商品价格过高,而网上服装价格相对较低,但大部分质量较差,与中产阶层收入、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性价比好的服装商品很缺乏。因此,百货业当务之急是把商品品种丰富上去,缩短新品(款)上架周期,提供有效商品供给。合理的价格、丰富新颖的商品是给消费者最根本最基础的体验,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最本质的因素。在提供有效商品的同时,创新体验,通过卖生活方式、卖体验,进一步提升、扩展消费者对商品的体验。为此,百货业向直营、直有品牌转变,掌握商品的定价权,实行和供应商联营的方式企业,也要创新联营方式,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商品价格、丰富品种,缩短新品(款)上架周期,增强体验。购物中心的发展,也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把餐饮、文化、娱乐等业态吸引来的客流,有效地转化为对服装等商品的消费者。

优他国际品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大筠:得“势”者得天下

专家观点

2015是疲惫加喧闹的一年,整个国民经济萎靡不振,GDP持续走低,带来的是内需不振、产能过剩。如果说2012~2014年我们的服装企业还在库存的压力下苦苦挣扎,2015年就是过剩中求生存的问题了。一边是传统行业的举步艰难,另一边是互联网的火爆增长,究竟是互联网可以拯救传统制造业,还是传统产业可以登上飞驰的互联网的快车,我们无法定论。2015年带来的更多是迷惑和困扰。

快时尚的快速发展用事实告诉我们,低迷的需求也可以创造增长的奇迹。过去成功的粗放式成长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一直在制造产能,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把这个行业当作“创意产业”制造“生活方式”。60后、70后的消费者我们尚能“应付”,但在未来5年主导消费主流的80后、90后们,要拿什么去“忽悠”这群“自我、强调个性”的主流群体成为你的顾客?

我们的服装企业已经丧失了“取势”的能力,忘了时尚行业的本质“得势者得天下”。不能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就无法抓住顾客需求。

中国顾客需求已经从“数量型”满足到了“质量型“过渡,现在已经是“个性化+性价比”的情感需求时代。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的崛起不是偶然,是全球经济低迷需求转变的必然,互联网让速度更快,但我们没有看到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个趋势,而只是一味地模仿结果,只能成为被动。

回归时尚产业的本质,专注研究顾客,中国服装产业机会绝对存在。从制造到智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经营模式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追随流行趋势的技术问题,而是战略性改变企业适应未来需求的出路。

互联网改变了购物习惯,对服装行业而言,过去品牌传播、分销方式也要顺势而变,社交、话题与过去简单代言人、央视广告轰炸完全不同,因为,过去的时代是一个“推销”产品的时代,未来和现在却是顾客决定消费的时代。通过互动让顾客去主动传播才是品牌塑造的新方式。互联网没有颠覆服装产业本身,服装产业却需要深刻认知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加大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只是时间问题。

总结2016年的未来,不仅要有把握“趋势”的能力,决定存在的机会,还要有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决定品牌存在的价值。未来和现在,谁掌握这两种能力,谁将领跑中国服装的未来。


     1   2   3   4   5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