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酒业两次借壳上市未果 企业基本停摆
发布时间: 2014-06-03 10:28:13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 责任编辑: 曹洋
拟投资27亿元的生产基地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吞噬着浏阳河酒业仅有的利润,并形成巨额债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曹昌I摄
致命对赌:
失败的最后一搏
频繁与各路资本接触,浏阳河酒业财务危机终于得以缓解,但此次采用“对赌”的方式。
2011年11月,浏阳河酒业资产与股权重组并以21.5亿元的估值引入多家PE,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高新创投”)领衔7家盘根错节的机构投资者斥资约10亿元,占增资扩股后浏阳河酒业约36.56%的股权。其中,高新创投出资金额最大,为3.5亿元。
彼时,浏阳河酒业旗下拥有1家酒厂、6家OEM厂商、6000余名促销员、1万余家经销商,2011年销售额约7亿元。彭潮曾表示,PE介入前,浏阳河酒业评估价值32.4亿元,但PE估值为21.5亿元,相当于半价处理。
不止如此,PE还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
据《中国经济周刊》获悉,彭潮和浏阳河酒业共同承诺:2012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2亿元,净利润不低于3亿元;2013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6亿元,净利润不低于4.2亿元;2014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2亿元,净利润不低于6亿元。若公司2012—2014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低于上述约定数额,那么每年低于部分的差价折合成相应股份,由控股股东补偿给PE。与此相对应的,如果公司在2012—2014年的销售收入与净利润等于或高于约定数额,PE允许公司在未来以5.48元/股向彭潮定向增发不高于新司总股本8%的股份。
2012年3月,成都糖酒会期间,浏阳河酒业又宣布获得中金公司投资。此时,浏阳河酒业IPO启动,公司也被列为湖南省政府重点扶持上市后备企业。高新创投董事长黄明亦多次称,浏阳河酒业上市时间锁定为2015年之前。
秉着时间换空间、市场换资金法则,彭潮尽其所有以作最后一搏,但未获成功。
根据2014年1月大元股份刊发的定增可行性报告显示:2012年,浏阳河酒业营收1.8亿元、净利润1379万元。2013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471万元,净利润-4192万元;预计2013全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净利润2709万元;预计2013年6家OEM厂商实现营收10亿元,净利润1.1亿元。连续两年远未达到对赌承诺。
实际上,彭潮两年前就已经失去了浏阳河酒业的控股权。大元股份刊发的定增可行性报告同时显示:2012年,高新创投等7家投资机构以受让原股东股权或增资方式共取得浏阳河酒业19.7亿元的估值资产,约持浏阳河酒业90.69%的股份。
彭潮失去浏阳河酒业的控股权,不仅是因为“对赌”失败。大元股份刊发的定增可行性报告另外显示,截至2013年9月,浏阳河酒业存在对以前年度关联公司高达2.63亿元的应收款项。“实际上,2011年底PE带进来的近10亿元中资金中,2012年上半年就有相当一部分被彭潮挪用了。”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PE大失所望,旋即把他的经营权也‘革’掉了。”
“今年3月底,入司不到一年的总经理刘敏团队遭彻底清洗;在长沙上班的员工被要求搬迁至浏阳永安上班,相当于逼员工辞职,不少人已去寻求劳动仲裁;‘老浏阳河派’和‘新资本派’相互争斗,经销商失去信心,企业基本停摆。”浏阳河酒业上述高管说,PE也很着急,大家都在等新的资本入场。
斯时,在宏观经济下行、行业自身产能过剩、限制“三公消费”、遭遇酒类塑化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白酒行业已经告别快速增长的“黃金十年”,哀鸿一片。而资本市场上,白酒企业目前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10倍左右水平,为历史最低点附近(详见《中国经济周刊》第19期《好公司、坏公司》一文)。谁能逆势“拯救”浏阳河?市场将目光投向了皇台酒业。
皇台酒业控股股东为上海厚丰投资,其三名自然人股东分别是卢鸿毅(持股40%)、刘静(持股40%)、赵泾生(持股20%)。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出任浏阳河酒业总经理的梧桐资本的沈魏,以及赵泾生同为德隆系旧部,“实际上,德隆系诸多‘元老级’人物都在为浏阳河酒业出谋划策,都希望帮彭潮挺过这一关。”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