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酒业两次借壳上市未果 企业基本停摆

发布时间: 2014-06-03 10:28:13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  责任编辑: 曹洋

 

踉跄单飞:

投身实业后的巨额债务

5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沿长永高速东行至浏阳市永安镇产业制造基地,一眼便看见右边荒山上伫立着“浏阳河酒大型生产基地”十个大字,在裸露的黄土边,连成一片的储存、包装、办公等区域虽气势恢宏,但大部分没有装修完毕,工厂门前的石头上赫然刻着:中国·湖南浏阳河酒厂。值班的门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工厂已经放假两三个月,只有不到十个人在值班,很久没有看到‘老板’(指彭潮)来过了。”

浏阳河酒业已经举步维艰。

实际上,自2006年斥巨资投入基地以来,浏阳河酒业就像一个酩酊醉汉在资本与实体间踉跄奔行,企业战略、人才管理、市场拓展、运行资本长期困扰着彭潮。

2006年,彭潮首次对外透露上市计划,并为此从资本市场引入了一批“空降兵”。因经营理念与制度设计等原因,“空降兵”与浏阳河酒业老臣产生冲突,直接导致20多位核心营销骨干集体辞职,分别去了金六福、白沙液、武陵源等竞争对手企业。“如果没有2007年发生的内讧,公司每年1亿余元的净利润,坚守两三年,把生产基地做起来,五粮液的‘断奶’事件就不至于被逐步放大。”浏阳河酒业一位要求匿名的高管认为。

五粮液“断奶”后,在中低端市场浸淫多年的浏阳河酒业还对战略进行了调整,陆续推出九大品牌、不同度数、不同年份、不同包装等多达100余个品种的浏阳河酒,名目繁多,市场难辨雌雄,高端品牌市场未能遂愿,2008—2010年营收分别递减至13亿、12亿、7亿元。而上述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与五粮液分道扬镳后,公司的实际减速更大,最高年份的营收只有十个亿左右。”

而生产基地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吞噬着浏阳河酒业仅有的利润,并形成巨额债务。浏阳河酒业的关联方、湖南中商集团原总经理李为章曾透露,“截至2008年底,浏阳河名酒城投资已达到6.4亿元,2009年需融资9亿元以上,其他平台融资也要增加3亿元以上。”

2009年,浏阳河酒业 “借壳”通葡股份未获成功,浏阳河名酒城的投资跟着放缓。“事实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银根开始缩紧,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危机。”浏阳河酒业上述高管说。

一方面超负荷建设基地,另一方面走轻资产路线,复制五粮液OEM模式。“只是粗糙、简单地进行了复制。”已从浏阳河酒业离职后的营销骨干称,只要按照合同上交一定的品牌管理费,贴牌商不仅可以使用浏阳河酒品牌,而且可以开发自身的子品牌,产销均由贴牌商自己负责。“到后来,贴牌商太多,市场更加泛滥。”

在金融危机的寒冬里,浏阳河酒业备受煎熬。2010年开始,市场传出浏阳河酒业资金链断裂的消息,管理层四处“化缘”。经《中国经济周刊》多方证实,2011年8月上旬,已身陷“被双规”传言的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原局长冯伟林,竟亲自坐镇财务室,将1亿元资金划拨给了浏阳河酒业,称是“借给浏阳河酒业的救命钱”。8月16日,冯伟林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