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位于四川省最南端,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和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一衣带水,与攀枝花市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紧紧相邻。全县幅员面积4527平方公里,辖48个乡(镇、街道),303个村、10个社区,居住有汉、彝、傣、傈僳、回、白等19个主要民族,总人口46.25万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县。会理气候酷似昆明,年均气温15.1℃,高于昆明0.1℃。2011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会理古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会理县连续8届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类区先进县。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7%、60.2%和1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616元,位居四川省所辖117个县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4元;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9亿元,人均1568元,位居四川省所辖117个县第37位。
一、会理文化。会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一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全县现有古遗址27处、古墓葬37处、古建筑102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22处,有重要馆藏文物337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445件);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4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8处。考古资料证明,会理古代文明自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东咀遗址考古发现,会理古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二是红色文化影响深远。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长征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进入会理;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3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一,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红军行经会理31个乡镇,在通安、彰冠、南阁等地建立贫农团、赤卫队,组织了100多人的革命武装,全县彝汉群众踊跃加入红军,使会理成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三是地域文化南北交融。古代会理辖区广及今四川省凉山州一部分和攀枝花市全境、云南省丽江市一部分,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与孟获军首战会无(今会理),同年5月自会无渡泸入滇,古渡口位于鱼鲊乡境内;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后蜀明德三年(936年),会理先后被南诏国、大理国所据,置会川都督府、会川府,是其北进的军事战略重镇和政治中心;此外,会理还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经贸枢纽,县境内“零关道”长达125公里。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形成了会理地域文化“中原脉、江南韵、巴蜀风、滇楚味”的独特风格。四是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会理彝族大号唢呐、蹢脚舞、刺绣独具地方特色,会理绿陶、红铜火锅及其制作技艺为全国唯一,端午节“吃药根”“游百病”、羊肉汤锅、鸡火丝饵块、铜火锅全席等饮食文化为会理独有;会理县小黑箐乡和关河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5项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四是会理之名充满历史意蕴。会理之名源于“川原并会,政平讼理”,由会无、会川演变而来。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会无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会川县。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会理州,会理称谓距今已有738年的历史。古代会理所辖地域安宁河谷平原系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在境内交汇,故有“川原并会”的含义。早在先秦时期,西南地区形成的“滇”、“嶲”、“昆明”、“邛”四大部落集团即以会理为议事中心;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会理“川滇锁钥”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政平讼理”之地。会理古城(土城)始建于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距今1724年;古代彝语称会理为“涅底”,会理城因古代彝族涅理部落居住而得名,称为“涅底尔库”,意为“春天长驻的地方”。
二、特色产业。会理是全国粮食、烤烟和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石榴和黑山羊第一大县,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全国麻风树种植第一县、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县。全县耕地面积106万亩,人均耕地2029万亩,可利用耕地后备资源80万余亩。全县森林资源蓄积量120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1%,获得全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农业上有黄(烤烟)、红(石榴)、黑(猪羊)、绿(生态林果蔬)四大支柱产业。粮食年均总产量达27.92万吨,连续10年实现稳增长。会理独特的气候、土壤极为适宜石榴种植,会理石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会理被命名为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石榴之乡,“会理石榴”证明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会理石榴被评为“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50强”。2015年,石榴种植面积达32.02万亩,果品产量40万吨,果农销售收入17.8亿元。建昌黑山羊是会理一大特产,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生猪、黑山羊存栏139.81万头(只)、出栏125.62万头(只)。会理山地清甜香型烟叶独具特色,“船城金叶”品牌建设提升了烟叶质量,会理烟叶已进入全国各大烟厂高档香烟主流配方。2015年生产烟叶61.5万担,烟农收入8.98亿元。建成华山松产业基地21万亩、实现产值2.64亿元,核桃种植面积3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油橄榄产业基地1.5万亩。
三、工业经济。会理是全省14个、民族地区唯一工业强县示范县。会理享有“攀西聚宝盆”的美誉,工业上有铜镍、铅锌、钒钛铁、电煤、特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全县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300多处,黑色金属储量4.1亿吨,有色金属金属量达76.2万吨,铜、锌储量超过全省85%、20%,蛇纹石矿预估价值超过2000亿元,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9.4亿吨,占攀西战略创新开发试验区资源的10.45%,钒钛磁铁矿储量居凉山州首位。四川省首个山地光伏并网发电站——会理树堡光伏电站建成。风力、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超过100万千瓦,我县新能源发电从无到有,预计年底装机可达40万千瓦,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
四、现代服务业。会理有会理古城、仓圣宫、龙肘山、仙人湖、皎平渡、万亩石榴园等20余处旅游景点,(1.仓圣宫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庙宇坐北朝南,由两道山门、照壁、大门、前殿、后殿、前后院东西厢房和耳房、天井等组成复四合院布局,总面积为1358平方米。照壁采用六角攒尖脊,大门和山门为悬山式顶穿逗木结构建筑,前、后殿、厢房为硬山式顶抬梁土木结构建筑;2. 龙肘山山脉源于螺髻山,位于会理城北15公里,又名玉墟山。因山势蜿蜒,主峰顶如神龙昂首,两侧峰耸立似巨龙运肘,故而得名。龙肘山主峰高3586米。山势险峻雄奇,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从明、清两代到近代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龙肘山的巉崖险峰、山溪流泉、茂林幽篁、古树奇花、烟霞雾雪、鸣禽走兽等幻境奇观早已脍炙人口,旧志书曾先后将“玉屏朝霞”和“玉墟春帐”列入会理“八景”),并成功举办杜鹃花节、祭龙节、泼水节等旅游文化节庆活动。2015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被评为州级旅游示范县。2015年,我县被列为全国16个、全省唯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试验县。201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0.64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达49.79亿元。
五、会理古城。根据考古发现,会理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活遗迹。会理古代为邛都国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会无县,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唐代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开始,会理先后由云南的南诏和大理政权统辖,元太祖忽必烈灭大理统一中国后,在会理设会川(路)府,隶属于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后设会川卫,改隶四川布政使司,至此,会理重归四川辖治。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改名为会理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始称会理县。
会理古城是一座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的明代古城,古城面积1.62平方公里,其中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就有25万平方米。会理古城在建筑布局上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成为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构成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会理古城的南北大街,沿会理古城的中轴线而建,大街小巷生活着会理的原住民,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古老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古城南北大街曾经荣获了“凉山十大景点”、“四川历史文化名街”、“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的美誉。会理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风貌完整的古街古巷、众多的传统民居院落、深厚的民族文化,于1992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10月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1月成功创建会理古城——仙人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会理位于横断山区,海拔约1750米,年平均气温17.2℃,年均日照时数达2421.5小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立体气候明显,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处川滇结合部,自古商贸往来频繁,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明清时期,大量军屯的士兵和内地商人进入会理,又带来了先进的江南和中原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造就了本地独特的饮食习惯,融合中原、江南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习俗,结合云、贵、川一带的地域特色,羊肉米粉、鸡火丝饵块、抓酥包子、熨斗耙等美食小吃远近闻名。
会理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上至今面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如今,古城城廓风韵依然,街巷基本如旧,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布局和风貌。古城南北长1770米,东西宽920米。内城的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构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会理建置后的早期城址早已湮没无迹,现在的古城建于明初,自明洪武三十一年修建砖砌城墙,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会理古城与其他的古县城相比,格局更大一些,街道明显更宽一些,这是因为当时建城的时候会理的建制级别比较高,当时是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卫”的建制,按照卫城的格局建的城市。在这六百余年中会理古城始终是川滇文化交流的要津,历史上曾设县、路、府、卫、州等建制。
景区非常重视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一直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发展和管理理念。近年来,累计投资4亿元,对北门城楼、钟鼓楼、天主堂等文保单位进行了保护性维修,拆除古城核心区不协调建筑,对古城核心区及周边建筑进行了风貌整治。
景区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会理古城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对古城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根据《会理古城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未来,城北将以明清民居文化体验为主,内城科甲巷、外城的西成巷、东明巷、和平巷、东西关等街巷,将打造成为会理古城的明清民居建筑集中展示区和露天博物馆。城中片区将集中展示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川滇边城交汇融合的多元文化以及会理丰富的物产。城南片区则以会理特色餐饮及特色住宿为主,将成为古城主要的休闲、娱乐体验区。
未来景区的发展将进一步挖掘会理的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和保留古城的空间机理,再次复苏其历史上的中心区功能。古城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功能的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功能、交通枢纽功能、城市居住功能等向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等转变,逐步引导古城的商业业态由目前的为本地居民服务为主,向为游客服务为主转变,重点引入旅游纪念品、餐饮小吃、休闲娱乐等业态,恢复旧时的字画馆、茶馆、评书、戏楼等,并布置具有会理特色的手工业业态,如绿陶工艺品制作等,促使古城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的构建和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