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旅融合国际峰会专题报道

首页>魅力城市

山东省淄博市

发布时间:2018-11-26 14:38:49 | 来源:联盟中国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曹洋

山东省淄博地处鲁中,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桓台、高青、沂源3个县和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9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8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81.3亿元,同比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1.58亿元,同比增长6.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410元和16953元,同比均增长8.2%。



山东省淄博市行政区划图

淄博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淄博是齐国故都和齐文化发祥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临淄作为齐国故都历时800余年,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农业专著《齐民要术》、军事专著《孙子兵法》、百科全书式典籍《管子》都诞生在淄博,留下了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周村古商城等大量文化遗存,2004年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第二,淄博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近现代工业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纺织、建材、冶金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机电装备、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2017年中国社科院评价的全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列第40位,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三,淄博是独具特色的组群式城市。各城区相距20公里左右,以绿轴相连,城乡交错,布局舒展,发展空间广阔。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淄博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工业基础比较好、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优势,积极探索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坚持以健全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为引领

着力推进城乡全域融合、全链一体、全面振兴

淄博市乡村振兴板块分区规划图

强化组织领导。市委明确提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的奋斗目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来抓。市委及时调整加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周连华同志任组长,市长于海田同志、市委常委李明同志、副市长王可杰同志任副组长。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常委会议、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委全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先后15次研究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工作。市委研究制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15个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

深入调研培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准确把握市情、农情、村情、民情,科学谋划淄博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全市市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挂包1个镇、1个村,每月至少1次到挂包镇村研究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周连华同志多次到区县、镇、村调研,撰写了《关于淄博组群式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省委组织赴南方考察之后,分别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先后3次赴苏、浙、粤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对标先进,深入研究淄博乡村振兴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集成和项目支撑。大规模开展“三农”工作队伍业务培训,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市、区县、镇业务骨干和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党组织书记280人,分5批次到浙江安吉“两山学院”进行专题培训、现场考察。在8个区县举办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报告会8场,区县、镇、村干部12550人参加。 

科学规划蓝图。研究制定“1+1+5”和“13·74·81”乡村振兴规划体系。“1+1+5”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个《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制了《淄博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工作方案;“13·74·81”即一个目标定位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七大板块分区和四类村庄类型、八大乡村振兴行动和一百个左右重点工程项目。确定“一个目标定位”,以淄博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到2022年、2035年、2050年三个发展阶段;“七大板块分区”,将全域乡村划分为城市组群发展区、城乡联动区、平原农业区、低山丘陵区、黄河滩区、文化发展区、生态功能及旅游度假区;“四类村庄类型”,乡村发展示范引领型、特色发展型、改造提升型、搬迁撤并型;“八大乡村振兴行动”,城乡空间优化行动、产业融合行动、育才引才行动、文化传承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善治行动、民生改善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紧密结合淄博实际,每年组织实施100个农业农村重点项目。

坚持以产业繁荣兴旺、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着力推动农业三产融合、提质增效、机制创新

淄博市高新区傅山村油菜花基地

精心打造特色农业。按照南部生态特色农业、中部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北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三大板块”布局,集中发展沂源苹果、临淄蔬菜、博山猕猴桃、高青五彩农业等高效特色农产品。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213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6%;国家级、省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分别达到9个、15个、63个,高青县唐坊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4亿元,粮食产量163.9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3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8万亩,总产量92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82万平方米。

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生产基地

强力推进质量兴农。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市、食品质量安全市“三市”同建,深入推进“齐民要术·上乘农品”建设,2个区域公用品牌、23个企业品牌入选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11个、68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5%以上,各区县全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区县市级验收。

扎实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六产”,突出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文章,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和效益链。全市185家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利税5.1亿元,带动市内农户49.2万户,基地191万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91万人。组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了山东新星、乐物网等20余个涉农电商交易平台,2017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26亿元,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试点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打造齐长城沿线生态旅游带、桓台县马踏湖等乡村旅游连片区,积极培育高端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示范点,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3亿元。

张店区房镇镇乡村休闲旅游向日葵摄影基地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68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500余家。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3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5.3%。全市3274个涉农村(居)全部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个区县58个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3亿元。山东省对淄博市2017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考核为“优秀”等次,博山区在省级试点考核评价中获全省第一名。

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

着力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人才汇聚、全面进步

淄博邻居节促进和谐邻里

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10个。全市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乡村全覆盖,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含文化大院、文化广场)2655个、农家书屋2891处、其他各类文化设施334处;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全覆盖,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初步建立起区县、村级公益性公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建成村史馆97处,建成各类乡村博物馆42处,90%以上的村建成道德讲堂、“四德榜”。

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市周村芯子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认定服务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农民职业化促进工作,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以来完成职业技能培训近15万人次。突出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深化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校城融合发展,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村专业人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淄博市博山区山珍园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产业扶贫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聚焦南部山区、太河库区、黄河滩区和特殊困难群体,着力解决47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和100个薄弱村脱贫难题,确保9月30日前,重点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要求,健全稳定脱贫工作机制,完善产业扶贫、政策兜底、孝善养老等各项保障性扶贫措施,坚决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坚持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内涵品质为导向

着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安居乐业、群众幸福

深化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五化”、旱厕改造成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18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量达11457户,超过前三年的总和。提前一年启动村庄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今年计划完成608个村庄“户户通”硬化施工。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全国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会在淄博召开,中央新闻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全国50余个省市县前来考察学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污水集中处理,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严防环境污染“上山下乡”,坚决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出席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会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台《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农村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三个重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完成第一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制定出台《关于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确定每年集中打造示范村和特色村100个左右、集中整治重点村1000个左右,到2020年实现第一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培育示范村、特色村300个左右。深入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集中打造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4大风貌区,布局沂蒙山区、大运河沿线等10条风貌带,培育300个美丽村居示范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样本。

全国文明村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围绕建设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每人每月基础养老金不低于100元;实施第一村医计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直接帮扶600个薄弱村;城乡教育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从全市城区优质学校选派29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名师送教活动,所有区县均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逐步向优质均衡迈进。2017年,我市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2664元,在全省排名第4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53元,在全省列第五位,连续八年高于GDP增幅。

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

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淄博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9.1%和62.4%,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我们将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重点培育1个新生小城市、2个省级重点示范镇、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特色小镇,稳步推进镇改办、村改居,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力争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3%和64%以上。

坚持以强化基层组织、完善农村治理为关键

着力推动乡村充满活力、共治共享、安定有序

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

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加强镇办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镇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全市3072个村(社区)100%完成“两委”换届,村书记、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较上届分别提高6个、9个百分点,村干部总数减少16.5%,村班子更加精干高效;每年按照不少于行政村5%的比例对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常态化整治,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抓严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农村“双代”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淄川区淄河镇梦泉村强基固本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借鉴先进城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大力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壮大农村专职调解员队伍,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和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平安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农村霸痞势力,新建改建乡镇综治中心89个、村居综治中心2589个,村居视频监控和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分别达到82.2%、100%。

生态和谐金色家园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会议精神,在全市村居集中实施“一村一产业”培育计划,对1028个集体增收产业相对薄弱的村,逐村排查建立台账,确定集体增收产业项目1232个。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到2020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使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县域范围内平均每村每年财政补助运转经费不低于9万元。

淄博乡村振兴犹如春天生机盎然

下一步,淄博市将突出乡村产业振兴这个基础,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20个左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10亿元产业集群15个、百亿级农村产业集群3个。突出乡村人才振兴这个关键,加快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力争到2022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6个,全市乡村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左右。突出乡村文化振兴这个引领,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3000场,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四年内85%以上的农村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标准,加快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突出乡村生态振兴这个重点,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力争到2022年,80%的村庄达到AB两类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突出乡村组织振兴这个保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乡村振兴在鲁中大地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