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旅融合国际峰会专题报道

首页>最美村镇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

发布时间:2018-11-26 14:20:05 | 来源:联盟中国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曹洋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我旗中东部,南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接壤,距离榆阳机场60公里、包茂高速80公里,兰嘎一级公路、榆乌线、新恩陶铁路、蒙华铁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下辖8个嘎查村社区、36个农牧业社,现有耕地面积9.6万亩,户籍人口3476户8448人,常住人口1908户、554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58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称号10余项。全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炭、方沸石、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万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级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的主产区。远景储量达2亿吨的特大型方沸石矿世界罕见,优质煤炭储量达1000亿吨。乌兰陶勒盖镇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和林草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9万亩,牲畜存栏总量22万头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皇香”生猪的发源地和养殖核心区,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鄂尔多斯细毛羊的养殖集中区。




近年来,乌兰陶勒盖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市、旗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全面建设吉祥乌兰陶勒盖,全民共享美好新生活”发展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镇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大增量,优化存量,综合实力实现新攀升

(一)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牢固树立园区、镇区一盘棋的思想,联合打造发展平台,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巴彦高勒煤矿年产商品煤641.6万吨。乌兰陶勒盖集运站建成投用,储煤能力30万吨,设计年发运能力1000万吨,12.9公里矿井铁路专线竣工通车。世林化工30万吨甲醇项目技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天然气井场建设、物探作业、管线铺设等工作有序推进。蒙华铁路、陕京四线乌兰陶勒盖段征拆工作全部完成。

(二)农牧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北部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核心区、南部生猪养殖主产区和东部草原红牛优势发展区“三区”建设,重点发展鄂尔多斯细毛羊、“皇香”生猪、草原红牛三大畜牧主导产业,“皇香”生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启动实施,巴音高勒嘎查万头草原红牛养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积极推行“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养殖示范合作社1家、种养殖合作社42家、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293户。精心打造地区特色畜牧品牌,“皇香”生猪和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牌效益持续显现,“苜蓿猪”“梁地羊”等特色养殖产业前景可期。打造现代农业基地5000亩,发展蔬果采摘1000亩。巴音高勒嘎查电商平台启动建设。乌兰陶勒盖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成投用。第三次农牧业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三)文旅融合活力增强。立足全镇“南农、北牧、东闲、西崇”文旅融合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建设,全面推行全域旅游“大景区”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甘霖乌素景区为龙头、以“牧野彩虹”文化旅游体验长廊为纽带、串联整合全镇景区景点景观资源的“1+N”全域旅游发展新体系。鄂尔多斯市文旅集团与旗人民政府签订旅游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文贡芒哈沙漠项目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展示绿色乌审自然之美,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草原上的“书敖包”诠释乌审儿女文化信仰,得到中央、自治区、市、旗各级媒体广泛报道。甘霖乌素景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一池四湖”景色优美,温泉水井成功钻探出水,今年又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果园550亩、葡萄园400亩,培植景观绿植25万株。“文旅+集体经济”项目希布尔矿泉水厂即将投产运营,“空中牧场”飞行体验基地正式启动运行,全方位打造水、陆、空立体化全域旅游目的地。“我和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周年庆典展览馆”建成投用。“老村长故事汇”红色教育平台挂牌开讲,自2017年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各界游客150余批次3000余人次,成为全镇宣传新政策、传播好声音、唱响主旋律的重要阵地。以红色作物、红色股份、红色景点为支撑的红色经济新业态正在逐步形成。“乌兰陶勒盖手工”品牌建设持续推进,设立“手工创业微投资金”,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重点培育手工示范户26户。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活动策划,甘霖乌素冬捕有效填补全旗冬季旅游空白,仅2017年先后承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6次,网络点击量超过300万次,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推动形成了“春赏马兰,夏情草原,秋阅沙漠,冬游冰雪”的四季旅游新主题。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保障,增进福祉,民生事业开创新局面

(一)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完成全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区道路、供水、供热、通讯、地下管网等工程全部完工,配套实施城镇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四化”工程,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危房改造1039户,农牧户整修1402户,安全饮水工程1505户,街巷硬化工程及道路建设259.2公里、入户道路42.5公里,铺装硬化11.05万平方米,农网改造升级144.35公里,农村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完成林业生态建设5万亩、草原封育1.2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32.3平方公里,全镇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7%、83%,齐心绘就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牛羊成群、村社成景”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二)民生工程落地有声。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改、扩建嘎查村文化活动阵地及自然村文化室10处,建成嘎查村便民服务大厅7处、标准化卫生室7处、便民连锁超市9处、幼儿园2所,安装广播村村响设备7套,发放数字电视机顶盒786个。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镇域内水库、塘坝维修加固工程,全镇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每年至少落实8件普惠全镇群众的民生实事,先后组织实施了少数民族危房改造、特色文化产业保护、宗教活动场所修缮等一批民族宗教项目,胜利村养老互助幸福院建成入住,困难群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社会治理稳步提升。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七个一线”长效机制,实行安全隐患登记、整改、销号全过程管理,近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常态化开展食药安全检查,积极推行食品快速检测服务,全面加强对全镇163家餐饮食品门店的管理。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严厉打击邪教、“黄赌毒”,最大限度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深入实施社会治理精细化工程,完成镇政府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打造提升,黄陶勒盖治安检查站建成投用,“六五”普法全面完成,“七五”普法纵深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效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党建工作达到新水平

(一)政治引领更加坚定。时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动全镇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嘎查村社区宣讲16次、网络宣传16次、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37次,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党员干部、深入蒙古包、深入千家万户。

(二)基层党建优化提升。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打造党旗红、组织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风尚美“一红五美”吉祥乌兰陶勒盖党建特色品牌,大力推行“党建+美丽乡村”“党建+乡风文明”“党建+脱贫攻坚”等工作模式,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认真开展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嘎查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共有8名优秀人才分别当选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支部委员,3名致富带头人当选党支部书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

(三)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全面压实“一岗双责”,推动形成书记抓全面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抓具体负直接责任的领导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积极推行服务群众“三项机制”和“四联四进”工作机制,用为民办事的坚决态度打造“乌兰陶勒盖速度”,用替民解忧的坚定担当强化“乌兰陶勒盖效果”,累计开展党员结对帮扶群众2000余人次,慰问困难群众260余人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认真落实全旗干部管理“正向激励、负向教育”工作机制,制定《乌兰陶勒盖镇干部管理“正向激励、负向教育”工作机制实施细则》,为实干者撑腰鼓劲,为担当者担当负责,全镇上下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大景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内蒙古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立足全镇“南农、北牧、东闲、西崇”文旅融合产业布局,启动实施乌兰陶勒盖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大力推行全域旅游“大景区”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地区知名的体育、休闲、健康、养生小镇。在具体工作中,乌兰陶勒盖镇围绕“全面建设吉祥乌兰陶勒盖,全民共享美好新生活”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农牧民参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精心培育“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全面带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大美乡村振兴之路。

一、推动景区景点景观“全景式”布局,打造休闲游憩的“城外公园”,实现旅游模式由“盆景栽植”向“花园布景”转变

针对景区景点分布较散、自然景观利用不足、文旅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推行全域全景全民参与的“大景区”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参与文旅开发,全面盘活文化旅游潜在资源,着力构建以甘霖乌素景区为龙头,串联整合“空中牧场”、巴音高勒“四宝”、马兰花摄影基地、文贡芒哈沙漠公园、“书敖包”、木华黎祭祀等特色景点,综合利用沙漠、草原、河流、水库等自然景观的“1+N”全域旅游发展新体系,有效推动旅游模式由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迈进,在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体验的同时,也明显促进全镇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坚持“一村一品”创建格局,开展田园建筑示范,保留乡村美好风貌,重点创建巴音高勒、胜利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嘎查村,以先进典型带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美好乡村新形态,着力打造休闲游憩的“城外公园”、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坚持“统筹推进、错位建设、联合发展”原则,重点开发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草原风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配套推出集休闲、度假、露营等全要素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观光体验的多样性需求。通过推行“大景区”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全域自驾游发展,形成以周边自驾游为主体的游客人流,使游客行程安排更加自主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全镇住宿接待能力的短板。今年以来,全镇共接待陕西、山西、宁夏等周边地区及本地游客12万余人次,已日益成为自驾游客的沿途参观点和重要目的地。

二、推动牧野田园村落“全方位”串联,铺设自驾体验的“黄金走道”,实现产业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

针对旅游线路整合不够、环境卫生质量不高、沿途景点设施不全、民企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发挥地处蒙陕结合带区位优势,从甘霖乌素景区起,经胜利村、跃进村、前进村、巴音高勒嘎查、巴音希利嘎查、巴音敖包嘎查至省道S313线,精心绘制全域自驾体验黄金线,全面推进“牧野彩虹”文化旅游体验长廊建设,使乌兰陶勒盖镇成为游客“东来西往”“南进北出”的重要枢纽。强化甘霖乌素景区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农牧家乐、农事体验、牧野观光等配套项目,辐射带动景区周边餐饮、住宿业发展,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润均沾”的利益联结共同体。目前,甘霖乌素景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一池四湖”景色优美,温泉水井成功钻探出水,今年又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果园550亩、葡萄园400亩,培植景观绿植25万株。鼓励农牧民与企业、合作社开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扶持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余家,引导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传统手工产品,并与周边地区农贸市场、商业超市、宴会场所建立稳定供货渠道,同步解决双方“买难”“卖难”问题,进一步密切农企利益联结。大力实施“牧野彩虹”长廊景观提升工程,沿线打造观光亭、木栈道、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引入花海绿植打造全域生态景观,赋予乡村更多诗情画意,让乡村留得住游客,让游客记得住乡愁。



三、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全业态”融合,搭建增收致富的“创业舞台”,实现产业结构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针对农牧民参与度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重点开展以培育壮大特色文化户、旅游接待户、传统手工户为主要内容的“三户工程”。设立“手工创业微投资金”,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扶持培育一批传统手工示范户,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乌兰陶勒盖手工”公用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使用公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明显提高各类手工产品的品质含金量和品牌附加值。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向游客提供“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展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礼仪”风采,带动农牧民通过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实现稳定增收。推进文旅项目招商引资,积极邀请杭州海业集团、华清集团、鄂尔多斯市文旅集团等前来实地考察,探索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农牧民以土地入股、流转、转租等方式同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农牧民的收入渠道。目前,鄂尔多斯市文旅集团已与旗人民政府签订旅游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文贡芒哈沙漠项目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培育“文旅+农牧业”产业融合新业态,稳步推进北部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核心区、南部“皇香”生猪养殖主产区和东部草原红牛优势发展区“三区”建设,保护传承乌审马文化资源。目前,鄂尔多斯细毛羊和“皇香”生猪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皇香”生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启动实施,并于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大名单。通过培育“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全镇涌现出“文旅+传统手工”的文贡塔拉合作社、“文旅+餐饮服务”的世银农家乐、“文旅+集体经济”的乌兰陶勒盖镇“空中牧场”飞行体验基地和希布尔矿泉水厂等一批先进典型,有效帮助农牧民通过打零工、办餐饮、制作纪念品等方式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参与文旅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日益高涨。目前,全镇共有特色文化户39户、旅游接待户16户、传统手工户84户,通过参与文旅开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推动展览教学交流“全功能”整合,开办寓教于游的“乡村课堂”,实现资源保护由“政府独奏”向“全民合唱”转变

针对文化服务设施利用不足、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重视不够等问题,着力构建苏木镇、嘎查村、文化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书敖包”、努图克动植物博物馆等特色文化户开发场景教学项目,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学习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切实推动文化与旅游在基础设施上的一体共用、产业资源上的整合共享。利用“书敖包”祭祀有利契机,举办“毕力贡仓——书香高原”系列活动3次,先后开展蒙古文书籍研讨会、蒙古语与文化座谈会、蒙古文少儿读物座谈会暨读书交流会,出版《第三届中国(腾格里杯)诗歌大赛精选集》,对于蒙古族文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索新时代党员教育方式方法,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开设“红色课堂”、邀请“红色前辈”、讲述“红色故事”,打造“老村长故事汇”红色教育平台,自2017年建成以来已接待各界游客3000余人次。积极开展手工展销、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注意到根雕、刺绣、皮艺、奶制品、金银器等传统工艺的价值,并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有效促进对特色文旅资源的生产性保护。同时,随着前来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农牧民对文旅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非法开垦草原、林地和偷牧、乱牧等行为明显减少。今年以来,全镇农牧民先后配合政府实施退化林风改造、京津风沙源治理、荒漠绿化等21000余亩,“天蓝、地绿、水清、牛羊成群、村社成景”的乡村美景已经成为乌兰陶勒盖镇乡村振兴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五、推动节庆赛事活动“全季度”安排,筹备旅游度假的“四季宴席”,实现游客印象由“过门不入”向“慕名前来”转变

针对冬季旅游内容空缺、地区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协调甘霖乌素景区推进温泉体验项目建设,积极筹办以冰雪体验、摄影采风、年货大集等为主题的甘霖乌素天水湖冬捕节系列活动,逐步打破季节性瓶颈制约。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活动策划,通过周期性开展文贡芒哈沙漠越野赛和甘霖乌素天水湖冬捕节,配套开展胜利村、巴音高勒嘎查乡村旅游区域性活动,推动形成“春赏马兰,夏情草原,秋阅沙漠,冬游冰雪”的四季旅游新主题,全面拉开“全域四季游”发展序幕。主动邀请知名媒体和旅行社考察踩线、采访报道,与书画协会、汽摩协会、自行车协会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运用微信、微博、电子商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地区风土人情和旅游特色,2017年累计承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6次,网络点击量超过300万次,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文旅产业已日益成为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