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旅融合国际峰会专题报道

首页>魅力城市

陕西省铜川市

发布时间:2018-11-08 10:30: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曹洋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1958年建市,距省会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均68公里,是陕西省继西安之后第二个省辖市,辖3区1县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面积38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72万。铜川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铜川市区位优势显著,农业产业门类多,块状封闭自然环境为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了最佳的生产基地,全境地处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的核心地带,区域特色产业明显,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十三五”以来,我市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全市现有耕地138.8万亩,农业人口2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63%。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药、扩菜”的思路,以“做精、做优、做特”为方向,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宜君县、耀州区、印台区被列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县,宜君县旱作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在全省推广,宜君县地膜玉米创高产的做法先后被《经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宜君玉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24.28万吨,实现连年丰收。果业生产优势突出,铜川苹果被誉为“中华名果”,“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品牌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宜君县被确定为全省核桃发展重点县,“耀州花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先后引进海升集团、陕果集团、上林源等大企业在铜发展果业,不断提升铜川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1.57万亩,产量79.16万吨,产值17.99亿元。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组建生猪、羊、奶牛、蛋鸡、肉牛五个畜牧产业联盟,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伊利、大北农、新希望、哈哥兔业、中天羊业等知名龙头企业来铜投资兴业,更为畜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羊产业联盟探索的“四个五”产业扶贫模式,被省农业厅编入全省产业扶贫模式和脱贫范例汇编进行推广。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养殖率达7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市畜禽存栏202.56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7.69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6.88%。中药材发展潜力大,198种药材载入1985年出版的《中国药典》,党参、黄芩、黄芪品质优良,“耀州黄芩”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先后与天士力集团、陕西兴盛德药业有限公司等医药生产企业达成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和“合作社+农户”等订单模式,推进中药材种植业蓬勃发展,每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形成了3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格局。

二是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坚持政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跟进,组团推进照金(小丘)、步寿塬、黄堡、周陵、福地(棋盘)五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重点提升与适度扩张相结合,在现代农业园区中大力推行“五治一品”,坚持园区申报建设计划、分季度量化任务、年终考核奖惩措施,动态监管,升级晋档,对落后园区予以淘汰。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51个,其中省级13个、市级17个、区级21个,基本做到了果、牧、药、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全覆盖。园区规划面积15万亩,占到常用耕地面积的15%,已建成核心区2万亩。立足铜川市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基础,编制印发《全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粮食、果业、畜牧、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构建“三区、八带、五组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落实市、区县现代农业区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方资金协调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协调金融机构、银行,定向为园区市场主体融资担保。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衡量园区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制定《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决定》、《铜川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服务办法》等政策,落实农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园区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招商项目基础设施补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减免、亿元项目一企一策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了伊利万头牧场、上林源葡萄庄园、大北农、新希望等10多个亿元农业招商项目,市级财政奖补省、市、区级现代农业园3000万元以上。

三是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农户3.6万户,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汇聚龙头企业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产值超过15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周陵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随着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三农”投入和涉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和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快速兴起,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3.31:1下降到2.89:1。

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土壤生态技术创研中心研究生产的“碳基营养肥”是土壤生态修复的最新产品,“铜川循环农业模式”已基本形成。陕西起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攻克了陕西省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中的白芨、半夏等6种中药材繁育技术难关。我市农技人员选育的铜麦系列1-6号旱地小麦新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3400万亩,为陕西渭北旱塬乃至整个黄淮冬麦区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开展土、水、肥、药、添加剂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品牌体系建设,禁止剧毒与高度农药使用,从严执行兽药休药和停药制度。开展园区生产环境和投入品整治,推行有机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农药标准化生产,培育园区名优品牌。我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的天然有机物“仿生化学法”快速降解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这一技术生产的“碳基营养肥”是土壤生态修复和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最新产品。在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广健康养殖、绿色防控等技术,以应用碳基营养肥为纽带的果畜循环模式等,今年起,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启动建设9个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20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公共服务和财政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高标准落实“两个80%”政策,办好民生实事,推进社会转型同步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一号工程”,连续多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行动,市县乡村齐上阵,产业、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系统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耀州区道东村“八星励志”促脱贫的好做法,宜君县“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知识扫盲+便捷基础设施”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发展模式被省委《改革工作动态》推广,创新设立的“宜馨超市”,提振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三年免费教育、农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教师周转房全覆盖,规划了95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解决大班额及入学难问题。

六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特色服务等重点项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止2017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106.5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38.5万亩。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40余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农网改造达到100%。建成县乡公路361公里,通村公路489公里,乡镇和行政村实现油路或水泥路全覆盖。落实市、县、乡三级河长103名,村级河道巡查员272名,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整治排污口472个,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65个,漆、沮两河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下一步,铜川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将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与产业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围绕全省正在推动的“三个经济”和3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复制“海升模式”,发展精品农业,生产高端产品,主攻高端市场,通过知名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重塑发展方式,重构产业格局,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将铜川打造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良好起步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3—5年努力,新建9大优势产业基地、6个种源基地、5个农产品加工园、4个农产品物流园、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3个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100家,打造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一批村集体经济强村,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以苹果和樱桃为主的果业产业集群,以羊产业和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集群,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以中药材、干杂果、肉牛、肉兔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到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到202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