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旅融合国际峰会专题报道

首页>魅力城市

重庆市石柱县

发布时间:2018-05-21 16:28: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洋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东邻湖北利川,南邻彭水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隶属于重庆市直辖。全县总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6个镇14个乡,总人口55万人,其中土家族43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众人口的79%。是闻名遐迩的黄连之乡,享誉中外的莼菜种植大县,全国闻名的辣椒之乡和长毛兔养殖大县;是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故乡。以土家族为主的多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石柱县根据自身优势,大力推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旅游品牌建设。2003年石柱西沱古镇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石柱县城命名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2006年石柱千野草场、大风堡2个国家4A级景区被评为重庆最美草地和重庆最美森林,2008年黄水旅游区和西沱古镇分别以“黄水林海”、“西沱天街”的美名入选巴渝新十二景,2011年“中国一号水杉母树”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树王,2014年黄水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市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2016年石柱县被评为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2017年荣获美丽中国.目的地城市称号。截至目前,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55万人次,旅游收入46亿元,提供直接、间接就业岗位3万余人。

一、旅游开发高标准定位、发展氛围浓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以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攻坚规划(2011—2020)》《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优化完善意见》的批复意见,石柱作为武陵山重要组成部分抢抓发展机遇,引领石柱县城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全面提档升级,为旅游发展创造优越环境。石柱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石柱县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石柱委发〔2017〕5号)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以康养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举全县之力推动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加速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第一牵引产业。到2018年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四星级酒店5家以上,床位数超过26000张,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5亿元以上;到2021年,力争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9个,实现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以上,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目前正在组织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编制全县康养休闲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度假酒店、度假产品、人文环境、业态品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及旅游地产开发。严格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制定全域旅游实施方案。按照《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建设要求,充分发挥草原湖泊、温泉冰雪、原始森林、乡村田居等资源优势和海拔1500米养身宜居地理优势,大力开发以休闲度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养身康体、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为重点的系列康养产品。

二、生态休闲资源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石柱县整体分布于方斗山、七曜山两大山脉,全县75%的面积位于海拔800米—1900米之间,其中的黄水旅游区平均海拔1500米,具备优良的立体度假气候、丰富的山地植被景观以及大量的特色养生度假空间,不同海拔和地形下的温度、湿度、风速形成了四季宜人的度假气候。森林覆盖率57.4%,全域水系均可达到饮用水源地标准,森林片区达到国家一级水源标准。石柱还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每年优良空气质量天数超过350天,适宜人体气温天数超过270天。因此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一流,具备度假养生必备的优良生态条件。石柱县还拥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云梯街、巾帼英雄秦良玉等“两园一场一街一人”的核心自然、文化资源。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9个;拥有“中国黄连之乡”、“中国长毛兔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莼菜基地第一大县”、“西南第一大辣椒基地县”、“全国辣椒基地百强县”等多个殊荣。

三、生态休闲业态初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石柱依托莼菜、山珍、森林食品、土家美食等绿色生态食材资源,围绕“土家美食之乡”,建设康养美食名镇、名街、名店,打造一批森林美食产品。尤其是石柱莼菜,已被生产成各式包装的旅游商品,畅销东南亚、日、韩、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创意食品、美容护肤、保健养生三大方面的延伸产品正逐步推向市场,莼菜田也成为一道极具观赏价值的独特景观。“吃山珍,喝连茶,品莼羹”已成为独具土家特色的新饮食文化代表。依托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引进重庆市康复医院等医学机构和养老机构,积极开展健康养老、康复治疗、健康体检等疗养服务,打造森林疗养基地。依托鲜明的民俗文化,“歌”、“舞”全国闻名,基于啰儿调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响全国,石柱“摆手舞”众人皆知,还有大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广为流传,从汉代至明清的川盐销楚古盐道以及“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即将开放,明末清初石柱女土司、唯一载入中国正史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文化逐步开发。旅游、林业、农业、商贸、体育、医疗等多产业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全产业、全领域、全地域的大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四、产业要素配套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石柱县“以石柱县城为集散,以黄水康养度假旅游中心为“森林康养+莼菜康养+温泉康养+滨湖度假+冰雪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度假旅游中心;依托七曜山地质公园为中心形成山乡体验、风电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带;以大黄水生态康养旅游区、城郊休闲旅游区、西沱沿江文化体验区、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探秘区”为旅游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依托现有“四高(高速公路)一铁(高速铁路)一港(长江深水良港)”的交通格局,完善6个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通道和2个高铁动车站旅游形象宣传和设施;通过高速路、省道、县乡道直达各旅游景区景点,对于重要景区连接通道,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专线通道,注重沿路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结合全县交通规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包括城市交通主干道、特色休闲廊道、低碳自行车道、休闲步道、亲水岸线,滨水码头等。供排水方面采取就近原则完成各景区的水供应设施建设,分片建设小型水厂或蓄水池,确保水源地的水质符合“国家生活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在主要景区建设供水设施或扩容,扩建黄水水厂、千野草场水厂、鱼池水厂等,规划新建冷水水厂以及建设龙骨寨供水工程、枫木自来水厂扩容工程、沙子小河口中型水库等;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在黄水景区、千野草场、西沱古镇等主要景区设置污水处理厂,达到国标污水Ⅲ类排放标准的要求后方能排入排污管道。电力方面各游览区、景区采用单独供电系统,以城乡建设中的水电供应设施为基础,在主要景区宾馆、饭店建立应急供电系统,以保证电的全天候正常供应;为防止影响景区环境,造成“视觉污染”,供电设施与环境相协调,要从管网辅设、造型、着色等细节考虑;景区采用双回路供电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使游乐区和宾馆别墅区用电分开,用电成本太高或对景观影响较大的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供电系统。通讯方面无线通讯信息覆盖所有景点,清除旅游景区内移动通讯盲区;在各景区内全方位开通国内、国际长途电话,其中宾馆采用总机形式,与国际接轨,实行入住全免房间通信费,别墅和游览区、管理处等采用直拨形式;各级服务区均须设立公用电话亭,公共场所建有“全天候”的磁卡电话,各个景点可根据接待规模,按2部/100人设置公用电话,保证游客的国际国内通讯畅通。能源方面县城以管道液化天然气为主,其他多种气源为辅;景区以天然气、液化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为主,在千野草场、枫木、鱼池等地建设。供暖方面考虑到黄水景区、千野草场景区、冷水等主要景区海拔较高,规划在景区酒店、康养休闲地产等接待设施内提供暖气设备。在旅游文娱设施方面以《天上黄水》为核心,增设文艺表演或安排一些大型文化娱乐项目,形成特色和规模,逐渐培育名牌节目;在城区以及旅游活动较旺盛区域,开辟旅游文化夜市,发挥石柱本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特色优势;对主要戏剧茶楼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有娱乐设施,同时注重对环境氛围的渲染;建设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大型旅游购物区、夜间娱乐街区、商品购物街区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生态健身步道(石柱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山地自行车道(千野草场)、生态体育文化公园(冷水镇)等。在康体医疗设施建设上完善重庆医科大学黄水附属康复医院功能,提升石柱城区医院医疗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医疗设备,新建旅游区医疗救助中心。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方面分布合理的高档次接待酒店,满足商务会议、休闲旅游的需要,同时结合旅游度假地产,形成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县城周边及乡村旅游发展区域,以古镇、土家传统文化村落及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山地度假农家乐为主体,形成特色旅游接待设施,到“十三五”期末,石柱五星级酒店达到5家,四星级酒店10家,含新增农家乐、民俗客栈等设施在内,床位数共达35000个;旅游餐位量为250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