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
发布时间: 2016-11-02 09:34:46 |来源: 联盟中国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留住乡土文化,提升美丽内涵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丽水市通过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文化礼堂建设等,留住了乡村文化和历史记忆,扩展了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让城市人能够闻“乡”而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2013年以来,丽水市启动四批省级35个重点村,150个省级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除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以外,一些民间工艺和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充分展现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如松阳县大东坝镇七村契约文化以及花鼓灯、山边马灯等客家民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已有近百个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游的理想之地,建成农家乐民宿400多家。如莲都的古堰画乡4A级景区就是由两个历史文化村落组成,他们依托建设成果适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近121万人次,农家乐民宿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190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972万元。
2、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全市已建成218座农村文化礼堂,建立“文化订制”机制和“文化订制员”制度,即每个县配备一名“文化订制员”,每人具体负责对接一个县并联系服务一个文化礼堂,提供包装策划、业务辅导、内容改进、项目提升等“量身”服务,到目前已提供定制服务达到3000多次。今年春节前后,全市共有587个村自办“乡村春晚”,“乡村春晚”现已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项目,被列入省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10多万农村“民星”、90多万村民参与“村晚”活动。
3、打造特色文化风景线。结合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等工作,打造特色文化风景线。在“六边”区域突出特色文化和乡土民俗的挖掘和弘扬,在重要节点、立面,通过绘画、雕塑、小品建设等,体现各县(市、区)的特色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丽水各种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如龙泉“竹海人家,青瓷小镇”风景线将青瓷文化、竹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合在沿线立面、小品等方面的改造建设中,树立了良好的区域窗口形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春劝农
四、培育特色产业,激活美丽经济。发展美丽产业,振兴农村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落脚点。丽水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精品农业等产业发展相结合,抓特色、造亮点,大力推动美丽经济发展,让美丽环境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资源,引导更多群众投身美丽经济发展中来,释放更多的经济效益。
雪中大张坑村
1、转型提升“老三宝”。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老三宝”。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丽水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0.67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农业增加值57.86亿元,同比增长2.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都实现了稳定增长。“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积极打造以“丽水农师”为龙头的人才品牌,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提高工资性收入。
2、加快发展“新三宝”。紧紧抓住“高铁时代”的大好机遇,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打造“丽水山居”乡村特色民宿区域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农家乐民宿累计完成投资22.59亿元,培育农家乐民宿经营户(点)2955家,从业人员3.8万人,床位3.4万个。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1615.05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营业总收入16.88亿元,同比增长32.8%。以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进一步推广“遂昌赶街模式”,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76.06亿元,同比增长78.91%。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42.16亿元,同比增长151.33%。大力鼓励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前三季度累计发放加工费14.79亿元,同比增长9.2%,累计培育规模以上经纪人2042人,加工者队伍20.76万人。
利山新貌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