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民俗
发布时间: 2016-04-14 17:41:36 | 来源: 柯城新闻网 | | 责任编辑: 沈晔
衢州街巷名的文化内涵
衢州春秋属姑蔑,秦为太末,是浙江最早建县的十三个县之一。唐代的衢州城,范围仅限今府山一带。此后,经宋元明清,衢城形成四隅、五古街(南市街、长街、下街、水亭街、县西街)格局,有所谓24条街、125条巷9楼8阁13厅云。厘清衢州街巷名发展演变脉络,发现衢州街巷名有几个特点:
一是记录区域政治中心的历史。衢州于南朝陈永定三年置信安郡。之后,一直为历代州、府、路、道、署驻地。唐宋史料缺失,街巷名不可知。明代有巡辖巷、护领巷、右(古)厢坊巷等。清代有察院司弄、宪司前、府前街、府学前、道署街等地名。这些街巷名,是一定年代的政治体制的反映,都与历代官制设置有关。当然,随时代变迁,衙门撤销,有的街名消失,有的街名却留存。如道(署)前街街名,就是自清至民国直至解放后,仍旧存在。
二是体现显要的区位和鲜明的军事色彩。衢州历来为屯兵重地。所以衢州街巷名中带有军事色彩的特多。如嘉庆《西安县志》中,有营房弄(在紫金街)、西营娘娘庙前、南营预备仓(在小西门街)、营门口(在讲舍街)、下营、上营等。清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习于马上作战,所以衢州清代府志街巷名中不少带有“马”字,如洗马塘(东门街)、大马坊、南马站前、上马石巷(在南市街)、西马路、东马桥(浮石街)等。
三是丰富的水资源、浓郁的水文化。衢州水资源十分丰富。城西有水(衢江),东、南、北面有濠(护城河),城内有河,内外贯通。所以衢州街巷名中,与水有关的特多。直接带“水”,如水巷、取水巷(在新桥街)、东水巷、西水巷(府前街)等。与水相关的,如东河沿、中河沿、西河沿、洗马塘、止马湾、蛟池巷、井塘弄、义姑桥河沿、荷花塘巷、罗汉井巷、新河沿等。水边住人,就要架桥。带桥的地名如新桥街、狮桥街、三桥街。
四是有地域经济特色。明清衢州为浙西粮、盐、药材、木材集散地。明弘治府志中,衢州城内有盐仓巷、大盐仓巷、小盐仓巷、王鱼儿巷、柴巷等,这些巷均在水亭街附近,因为食盐运送,需要众多仓库,所以就有了这些巷名。同样,木柴运输,上岸存放,因而就有了柴巷。至于江边多有鱼户,以一有影响鱼户姓氏取其聚居地,亦是自然的事。另外,像醋坊巷、酱坊巷、葱椒巷、豆芽弄、打铁巷、猪儿巷、磁器巷等,说明衢为古老小城,在明清两代以农业经济及手工业经济为特色。
当然,在衢州明清府志中,以姓氏命街巷名的也不少,如方家巷、江家巷、姚公巷、应家巷、缪家巷、小周家巷、唐家巷、柴家港、陆家巷、杨家巷、高家巷等。这是一般街巷地名中常见的现象。它们或因某某位显而名尊,更多的则是古代宗法制度影响。这些以姓氏命名的里弄小巷,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生生不息。前不久,笔者在调查民国有关情况时,了解到一个故事。民国二十年,水亭街中英药房(黄衙弄口)购杭州建造钱塘江河堤的债券。坊门街南货店老板、裕成泰参行戴老板等4人买了四张中奖一千大洋。聚会乐一乐,仅化一二十。民间习惯,中奖要发彩头,否则不吉。酒席上他们决定把钱捐出。用到哪里去呢?其时衢江航运繁忙,柴埠头一带开化、常山木排运至,搬运工就顶烈日冒风雨肩抬背扛,辛苦异常。于是决定造个亭以栖身歇息。因为是四人中彩,而钱啊,谁都“一见喜”欢的,就取名“四喜亭”罢。这是个97岁的老人口述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