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县: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力促农牧民增收

发布时间: 2016-01-18 15:59:53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劳动力转移增收成新亮点

近年来,木垒县通过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使一部分牧民逐渐“定”了下来,但许多牧民仍以从事粗放的畜牧养殖业为主,增收渠道单一。如何增加牧区群众收入,是摆在木垒县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说:鸣沙山旅人如织

木垒县委指出:把农牧民从有限的草场和土地上解放出来,全力向二、三产转移,是增加收入最有效的方式,这第一步就是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

木垒县白杨河乡西泉村是一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是木垒县县委书记王志华的一个联系点。2011年,这个村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5500元。西泉村党支部书记贺明荣:“2012年昌吉州帮扶政策启动以来,我们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二是培育了哈萨克牧民建筑队、民族刺绣队,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三是利用木鄯公路开通,在南部山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畜牧业就地转化。2014年,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1057元”。

图说:刺绣产业园游客如织

西泉村哈萨克建筑队工人哈力木说:“我从2012年3月份参加哈萨克建筑队,参加了40天培训,拿到了证书,现在一天能赚200元钱,一年工作6个月,收入3万元以上,我们建筑队现在已经有60多人。以前觉得我们哈萨克人只会放羊,现在通过学习培训,能干很多事,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木垒县博斯坦乡博斯坦村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收入以畜牧养殖为主。2014年,在住村工作组的协调下,把驾驶技术培训办到了村一级,使60多名牧民陆续拿到驾照。博斯坦村村民热合木说:“今年政策好,每天喂完牛羊去村上练车,半年就拿到了驾照,现在我跑小客运,一个月能挣3000块,比以前好多了。”

吾古力汗是博斯坦乡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主妇,心灵手巧,会刺绣、缝纫。2012年,靠昌吉市的帮扶,木垒县博斯坦乡修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刺绣大厅,成立了刺绣合作社。从此,吾古力汗每天都到刺绣合作社去上班,靠自己精湛的技术,每个月收入可达2500元。如今,在博斯坦乡刺绣大厅里,每天都有100多名各族妇女在刺绣,月平均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

图说:游客纷纷购旅游纪念品

2012年以来,木垒县在牧区富余劳动力思想引导、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平台搭建上做大文章,陆续成立了“农牧民运输队”、“女子务工队”、“哈萨克建筑公司”、“哈萨克刺绣队”、“社区家政服务队”等15个优秀劳务转移品牌,不断拓宽就业渠道。2014年,木垒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9141人(次),实现转移创收1.9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劳务收入达到2180元,占到了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8.2%。

近两年,木垒县大规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内计划实现1200人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89万人次,实现转移创收1.96亿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