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

发布时间: 2014-09-25 08:46:0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案例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

申报案例简介:成都地处中国西部川西平原腹地,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从东西两翼环抱全市。龙门山脉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质量较高。龙泉山脉横贯龙泉驿、青白江、双流、新津、金堂、新都6区(县),年均降雨量较龙门山脉低18%左右,雨量少且分布不均, 2008年,区域森林覆盖率仅29.2%,较龙门山脉低20%左右,土地相对贫瘠,山区旱情时有发生,整体生态呈逐渐退化趋势。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筑牢全域成都的生态本底,成都于2009年启动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林地流转,配套实施“百湖”工程,加快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升生态恢复工程综合效益。

2007年,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实地现场踏勘,经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完成了《成都市东部山丘区生态植被恢复规划》。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兼顾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技兴林、依法护林的建设原则。2009年,市政府在青白江区召开第八次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专题调研会,通过了《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工程建设的原则、目标、范围、规模和保障措施,至此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止2012年,经过三年多时间,全面完成人工植绿面积25.72万亩,造林成活率和面积保存率均超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了“山山见绿”的绿化满覆盖目标,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进入后期成果巩固阶段。

主要措施:一是科学造林。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混交、复层等造林模式,实现树种多样化。综合采取机械作业、覆盖地膜、保水剂、营养钵育苗等工程技术措施。委托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工程监理和验收。二是“植绿”与“兴水”互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植绿的同时,同步规划实施“百湖工程”,目前已建成人工湖54座,新增灌溉面积0.7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5万亩。三是鼓励多元主体适度规模造林。按照“谁造谁有、合作共有”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企业、合作社、业主大户、农户共同推动工程建设的良好格局。采取土地流转租赁造林的达到13.98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4.38%(其中,引进企业参与占56.39%)。采取土地合作开发造林的11.73万亩,占45.62%(其中农户参与造林占85.25%)。四是完善配套政策。市、县两级政府加大了植绿补贴力度。截至2013年,工程建设共投入7.2亿元资金(市级补助1.8亿元,县级配套和贷款5.4亿元)。其中,市政府每亩给予造林补贴1000元,分5年兑付,确保植绿行动获得实效。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林权贷款抵押试点,2012年,四川登悦林木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用4.76万亩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二次抵押获得贷款2000万元。五是稳妥开展生态移民。在龙泉山腹地个别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地方,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开展生态移民,实施成片植树造林4000亩,实现了“生态上山、农民进城”的双赢格局。六是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发展。大力营造油橄榄、葛根、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初步形成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把发展林产业作为生态植被恢复成果巩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申报理由: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筑牢了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山区生态林业和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显现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有力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生态增益。工程建成后,新增森林面积25.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9.2%提高到33.5%(增加4.3%),明显超过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水平。年增加吸收二氧化硫1000吨,滞留粉尘51万吨,吸收二氧化碳量17.5万吨,释放氧气12.9万吨,净化水质700万立方米,增加涵养水源700万立方米。乔灌草搭配,改善了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区域内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也时常出没。根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调查和测定,通过实施工程建设,工程区域的土壤持水能力得到增强,各项持水指标均有大幅提高。降雨量比实施前有所增加,2011年巨桉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仅为对照农耕林地的45.6%和35.5%,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二是产业增效。新建油橄榄、葛根、核桃、银杏、巨桉等珍稀树种和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基地17万亩,林下种养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经初步测算,投产后可产100万立方米木材,6万吨干鲜果,为东部山丘区50余万户林农年创收约6亿元。建设马褂木、白玉兰、元宝枫等生态景观林,丰富了龙泉山脉植被色调,打造出桃花故里、仰天窝、苏家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据统计,龙泉山脉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到60多亿元。

三是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实施,有力促进了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据统计,区域内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山丘区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从过去单一从事农林种植业变为从生态旅游服务业、林业产业园区务工、土地流转、生态效益补偿等多渠道增收。如金堂县淮口镇舒家湾元宝枫基地探索“公司+农户”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占股30%,村委会占公积股5%,公司和农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目前已经栽植元宝枫1.1万亩,平均每年增加农民劳务收入2400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