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茶园新区

发布时间: 2014-09-18 10:34:23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 措施与成效

作为一座新兴的未来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A、B、I、K分区)控规覆盖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其中公园绿地面积约3.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2.3%;防护绿地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5%。其绿地指标完全满足《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0-12-24发布,2012-01-01实施)中绿地与广场用地应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15%的规范要求。同时,南山、樵坪山、明月山三山环抱的自然生态优势更是让茶园成为一座城市绿洲。

茶园新区公园绿地主要以集中布置、沿河布置及零星分散布置等方式进行布局。集中布置的公园绿地主要规划在高差较大、不便于建设利用,同时,现状条件宜于打造公园的区域(如中央公园、B区南侧公园绿地)以及根据周边城市功能布局需要应规划建设有较大型公园绿地的区域(如湿地公园)。该规划布局方式一方面能够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尽量结合原始地形地貌,依山就势的进行打造,极大的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充分体现了重庆山城这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量减少挖填土方,节约资金。沿梨子园河线状布局形成的滨江生态带,不仅可以起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为沿河周边群众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利于沿河打造高端的滨河居住区及商业街。零星分散布置的绿地既能满足各城市组团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能起到点缀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防护绿地主要以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布局。根据茶园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其区域内防护绿地主要分布在快速干道、高压走廊、梨子园河沿线等两侧,起到了隔离、保护的作用。

城市绿地的有效规划及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城市居民良好的户外游憩场所,换取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生活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景观,城市绿地对营造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景观文化意义重大。

因此,城市化不是高楼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以极高的环境成本来取得城市的发展成就,更不是农民向城市的简单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态城市”的定位。

茶园建设确定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思路。负责茶园城市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规划方案中便突出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内规划设计了两座山体公园、两座水上公园、营造了一个“大山未屏,小山为园,两山两水一中心”的大环境。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城市化实践来说,还是基于茶园本身的硬件条件,“生态化”都是茶园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该区西侧为铜锣山余脉、东傍明月山、南倚樵坪山、北临长江,区内为浅丘地貌,共有10余个湖泊和水库,大小7条河流,其中长约38公里的苦溪河流经区并注入长江。面对约10万余亩的天然森林覆盖,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专家们惊呼:“这简直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大绿化’观念”。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绿地系统布置,对绿点、绿线、绿面进行全面控制,特别是“‘三山一河’圣神不可侵犯”。同时,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入驻门槛,茶园加大了环保审查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现代物流、国际会展、都市旅游等新兴产业,因为,“经济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考虑的重点”。

“城市生态化不仅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还包括整个城市结构、网络的生态化”,马勇说到。在整个生活环境的建设上,茶园建设者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闲、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方面要求结合考虑,尽量达到资源经济和费用较低、全寿命设计、宜人性设计、生态建筑与环境科学相融合,并采用包括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等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

此外,茶园还规划了健全的绿色交通网络,分别设计了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在茶园建设者们看来,交通网络是展示、认知城市的重要手段,能将个功能单元和开放空间联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系统。“从社区和邻里环境两个层面出发,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以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这对社会生态的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