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塑造市民品格
发布时间: 2014-08-27 09:33:12 | 来源: 光明日报 | | 责任编辑: 君君
20世纪20年代汉口民众乐园(时名“新市场”)外景
近代中国,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日益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近代开埠,汉口的城市中心由沿汉江铺展下延至汉江、长江交汇处的滨江街区,“家家列肆汉江滨,南朔东西百货陈”(徐明庭:《民初汉口竹枝词今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人流、商流聚集于此,文化娱乐中心亦随之形成。1919年,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汉口民众乐园(从1919到1949年曾数易其名,先后称为“汉口新市场”“中央人民俱乐部”“汉口特别市民众俱乐部”“兴记新市场”“民众乐园”等)应运而生,成为商民休闲娱乐首选之所,乃至城市的文化地标与代名词。
近代武汉竹枝词记载了民众对汉口民众乐园的丰富想象与感知。“包车歇近市场前,买票争开压岁钱”印证了市民对汉口民众乐园的高度青睐;“青天无色月光微,新市场中火焰飞”描绘了元宵夜园内大放焰火的盛景;“如云士女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呈现出民众乐园内百戏杂陈、昼夜繁华的气氛(《武汉竹枝词》第283页、第327页、第295页)。《汉口新闻报》《汉口民国日报》《大汉报》《汉口中西报》《汉口中山日报》等隔三差五甚至连篇累牍地报道汉口民众乐园的新气象和新故事,人们关于民众乐园的各种感想、讨论也不时见诸报端。近代武汉民谣中也保留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玩在新市场,吃进生基巷”,“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左玩右玩,玩不够民众乐园”。广泛密切的社会关注表明,汉口民众乐园已成为武汉市民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据了城市集体记忆的中心地位。
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参与城市发展、塑造城市生活的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是民众交往互动的拓展地。城市居民的传统公共休闲不外乎上茶馆喝茶、聊天、打牌,或聚在街头巷口纳凉、下棋、闲聊。汉口民众乐园集成式、一站式的文娱模式为武汉民众带来了全新的休闲形式,各种新奇的休闲活动激发了市民娱乐的兴趣。人们纷纷进入其间猎奇、观光、看戏、听曲、休闲、交友,进行各种娱乐消费和日常狂欢。汉口民众乐园大大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间。传统社会,女性基本极少涉足公共场所。汉口民众乐园的出现,跨越了根深蒂固的性别障碍与场所隔阂,打破了城市规划中以男性生活方式和习惯为标准的空间结构设计,使女性也可自由出入。去民众乐园游玩是当时女性能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公众生活之一。风靡武汉的竹枝词记录了女性在民众乐园的身影:“妇女咸来新市场,衣衫艳丽斗时装”;“猩红外套金丝结,洋漆凌波小革鞋。新市场前车马驻,冲寒踏雪盼郎来。”(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汉口民众乐园也是城市平民的乐土。它区别于“老圃”等高档消费空间,淡化了贫富差别,奉行大众娱乐,推行平民消费。市民不论贫富贵贱,拿钱买票,掏钱看戏,闲暇时光顾民众乐园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出现了“新市场前人似蚁,红男绿女笑相逢”的盛况(《武汉竹枝词》第298页)。
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养成了市民开放包容的文化品位。汉口民众乐园包罗万象、雅俗共赏、中西杂糅的文化特色,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民众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品位。汉口民众乐园表演项目大多围绕着“食、色、财”等下里巴人的世俗生活而展开。汉戏、文明戏(即话剧)、评戏、杂技等各式演出让人目不暇接。以曲艺为例,就有大鼓、双簧、快书等数十种之多,而大鼓又分为京音、梅花、梨花等十一种。作为地方剧种的汉剧、楚剧,因更加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尤其受顾客欢迎。这里也是呈现高雅、引领时尚之所。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名家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国粹经典的魅力;享誉全球的邓肯舞蹈团也受邀在此演出,“观众踊跃异常,楼上楼下,座位悉满,站立者亦踵趾相接,几无隙地”(《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民众乐园还聘请英美飞行家进行放热气球的表演。除以上节目外,电影院的最新电影、动物园的奇禽异兽、陈列所的博物标本,以及弹子房、夜花园、运动场、哈哈镜等琳琅满目的娱乐项目,也让市民大饱眼福。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