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漂洋过海身价倍增 探访山东农产品深加工出口之道

发布时间: 2014-10-09 09:39:39   |  来源: 国际在线专稿   |   作者:金可砺、侯晨   |  责任编辑: 沈晔

 

  姜农朱清焕和朱发恒提起今年的生姜价格喜不自胜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韩国时提出,力争在年内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中韩贸易额在2013年超过2700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占韩对外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已经超过韩国同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贸易之和。在如此频繁的贸易往来环境下,从事外贸的中韩两国企业现状如何?两国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看待的?近日,本网记者走访了距离韩国最近的山东省的一些外贸企业,希望以此见微知著,感知从中国外贸当下的心声。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在全国排第一,被誉为日本、韩国的菜篮子,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0%以上,大蒜、大姜、蘑菇、花生、海产品、禽肉、苹果等产品成为骨干出口农产品。山东省莱芜市是有名的“三辣之乡”,这里出产的生姜、大蒜、鸡腿葱等农产品更是远销海外,记者深入莱芜姜田,带您了解田地中的一块生姜是怎样漂洋过海出口海外的。

刚走进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朱屈街村的地头,天阴沉沉还下着毛毛细雨,但地里庄稼的绿色很快就占满了记者的视野。朱屈街村的村委屈学年喜滋滋的走近其中的一片生姜田向记者介绍说,虽然现在还没到收获的季节,但不难看出今年的生姜长势喜人,等到霜降就可以大丰收了。

但据屈学年介绍,曾经全盛时期朱屈街村达到的六百多亩的生姜种植面积,如今只剩下四、五十亩。这是由于近几年生姜价格不高,生姜多病虫害,农户种姜的劲头并不高,村里的老姜农朱清焕大爷就是其中一位。

“头几年(每家)都是七八亩,打去年生姜价格跌下来了以后,加上地里出毛病,农户不大愿意种了,种植面积减少了,今年价格反而涨起来。我今年只种了半亩,不过由于天气关系,今年的产量会比较高。”

朱屈街村村口的电线杆上装着一只大喇叭,据朱清焕大爷说,每年一到生姜收获的日子,收购商们便会陆续来到村子,村委会就会通过这个大喇叭告知农户收购价。如果农户称心,就会出门和收购商进行交易。但由于生姜价格一直不稳定,收购商的收购价格往往并不稳定,价格低的时候,姜农只能选择将生姜储藏在姜窖,等待价格高一些再卖出。

对此,姜农朱发恒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企业每年以固定价格来收生姜,免去了不少步骤,同时让农户保收,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样好的,就是干种了,也不问价格了,盈利几毛钱一斤,连本保收,加上化肥,姜种,加上浇水了。”

而莱芜万兴食品加工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万兴作为中国第一生姜出口大户,从2004年开始,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在该市公家庄村和其他三个村建起了总共一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还与当地拥有三万亩土地的农民签订了保价收购协议。即使在市场价格不好的时候,他们种植的生姜、大蒜也能在万兴得到不错的收购价格。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