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被收购即没落 中国日化品牌如何补上短板
发布时间: 2016-01-13 12:07:52 | 来源: 新华网 | | 责任编辑: 沈晔
如何补上短板
不少中国民族品牌曾经积极寻求被跨国公司收购,有各自不同的多方面原因,包括可能希望跨国公司管理经验能帮其提升内部治理,希望得到资金、研发、营销等资源方面的支持,当然也可能包括原有管理层或投资者的退出等。
一位本土化妆品品牌的总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但现在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曾经掣肘因素已不再是瓶颈;并且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也在缩小,寻求被外资收购不见得是其继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曾经的资金短板上,现在中国市场的融资渠道多样化,在资金上为民族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比如,有180年历史的老字号化妆品品牌谢馥春,其背后的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15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展现出公司财务健康与治理优化的形象,也为未来打开融资渠道创造了条件。
在曾经的人才与管理短板方面,一些中国民族品牌在30多年市场化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培养了不少本土人才,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模式,创造了高增长的业绩,甚至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的高管加入,2015年资生堂的原中国总经理就加入了本土化妆品企业丸美。
在曾经的研发短板上,一方面,现在本土品牌可以吸引到一些世界优秀企业的研发人员,上海家化目前的研发总监就是有20多年跨国公司经验的高管;另一方面,现在研发市场化,虽然本土企业研发积累还相对较少,但从市场上可以采购到部分相对先进的技术。
而在一些新的渠道方式上,有些本土品牌由于更加灵活,快速应对变化中的消费者需求,在电商等领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创立至今已经有84年历史的百雀羚,2015年双十一以高达1.08亿元的销售额,摘得全网销售桂冠。维恩咨询监测了2015年上半年天猫美妆3788家品牌旗舰店,其上半年共销售了62.62亿元,其中三个本土品牌百雀羚、韩束、阿芙等旗舰店表现最为突出,分列一至三位,而欧莱雅、美宝莲、雅诗兰黛分列三、八、九位。
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会长葛文耀也认为,现在正是本土品牌、民族品牌发展的好时机,“一方面外资品牌光环在退却,而中国的制造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研发水平和营销能力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中国的80后,加上70后、90后将近5亿人,都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消费的主体,调研显示他们并不排斥‘国货’。”
实际上,2015年本土品牌在多个食品饮料品类中已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外资品牌整体而言已经连续第三年丢失了市场份额,在26个快速消费品品类中,本土品牌在其中18个品类的份额均有所上升,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而外资品牌仅在8个品类中保持了份额增长,且平均增长率仅为3%。本土公司正从外资竞争者手中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不过,虽然本土公司随着时间推移整体越来越具备竞争力,并能利用其下线城市的网点布局实现更高的市场增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外资品牌在其所属品类中遭遇失败。实际上,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单个外资消费品企业的实力依然很强,品牌的市场集中度更高。
在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丁杰看来,中国本土企业若希望增强品牌实力,还需要从根本上注重推动品牌的渗透率,“主要通过对三项核心资产的投资:强化消费者现有记忆结构,使更多人在购物时能想到某一特定品牌;简化、合理化产品组合,优先发展那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关键‘明星’单品;完善销售门店的店内活动,提升产品展示的可见性和差异化特点,以进一步帮助消费者轻松做出购买某品牌产品的决定。”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