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电梯多了扶手,家门挂了“星期牌”
日前,住在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惠园小区的居民们发现,小区的电梯里新加装了一排牢固的不锈钢扶手。“这对于我们老人家来说真的很友好!以后上下电梯稳当多了!”85岁的李根生老人扶着扶手,笑容满面。而这个温暖的改变,要从今年十月小区更换电梯时的一场居民议事会说起。

今年10月,滨湖惠园小区启动部分老旧电梯更换工作。“新电梯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惠解忧工作室的说事长召集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共议。“我代表咱们社区的老年人提个建议,”72岁的袁长跃老人说,“新电梯轿厢里最好加装扶手,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有个扶手心里踏实。”话音刚落,在场的居民纷纷点头。这个看似细微的需求,被工作室认真记录在册,最终在崭新的电梯里落地生根。居民谢道德也补充道:“电梯还要能智能阻挡电动车进入,这事关大家安全。”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金点子”,在集体的讨论中逐渐汇聚成共识,最终在崭新的电梯里变成了现实。

滨湖惠园社区常住人口约0.8万人,辖区内及周边学校等教育资源富集,辖区公租房、商品房等不同住宅类型交织,曾经是矛盾纠纷的多发地。针对这种情况,滨湖惠园社区党委以“四员一律”进网格为契机,成立了“惠解忧”工作室,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网格法官、检察员、警员、司法助理员、社区律师等专业力量,大力培育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两长多员”网格自治力量,重点围绕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事项,健全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服务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质性化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将矛盾化解在前沿。
近日,在惠解忧工作室召开的“耄耋”议事会上,老人们的“头脑风暴”催生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星期之约”工作法。志愿者们为参与“星期之约”老人的家门上张贴定制的“星期牌”,每天清晨,老人将门上的滑片拨到对应的星期位置。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了老人与志愿者之间不见面的“早安”。


住在滨湖惠园小区的独居老人赵奶奶就是受益者之一。上周一早晨,一对一的志愿者李玲巡楼时发现赵奶奶家的星期牌还停留在周日的位置。她立即敲门探望,原来赵奶奶身体不舒服,正打算去医院但却愁无人陪同呢。于是,志愿者李玲自告奋勇陪赵奶奶收拾行李,前往安医大一附院南区就诊。此前李玲曾多次陪赵奶奶就医、取药。“这个小小的星期牌,就像我和志愿者之间的暗号,”赵奶奶感动地说,“知道有人在默默关心着我,心里特别暖和。”
更令人称赞的是,工作室绘制了一张特殊的“资源地图”,将33家共建单位、11个社会组织和325名志愿者的力量汇聚成网。今年以来,工作室已协调“四员一律”参与矛盾调解81次,成功化解物业交接、住房租赁等纠纷77件,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公益活动102场,组织志愿服务累计超过1600人次。就像社区居民说的:“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处处都是‘自家人’。”今年实施的6件重大民生工程,从加装晾晒绳到小区围墙维修,都通过广泛协商议事,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彻底改变了以往“逢改造必有投诉”的局面。如今,走进滨湖惠园小区,电梯里新装的扶手在灯光下闪着银光,老人们上下电梯时稳稳地扶着,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这小小的扶手,不仅守护着居民的出行安全,更见证着一个复杂社区从“矛盾漩涡”向“幸福高地”的美丽蜕变。通过“惠解忧”工作室这个平台,滨湖惠园社区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呼我应、民需我为”的深刻内涵,让基层治理的答卷写满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图、文/吴京 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