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六维突破”助合肥工业腾飞

时间:2025-11-20

来源:合肥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六维突破”助合肥工业腾飞

五年来,省城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总量再上一个千亿台阶

11月19日,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十四五’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总量再上一个千亿台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经济实现“六维突破”

发布会上,合肥亮出了“十四五”工业经济的亮眼“成绩单”,在工业规模、企业培育、链群融合、产业创新、数智赋能、改革创新等6个维度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就。

“十四五”以来,合肥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6.6个百分点,总量再上一个千亿台阶。其中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居全省第1、万亿GDP城市第1位。今年1~10月,增速达16.1%,连续4个月居万亿GDP城市第1位,创近4年新高。

在企业培育方面,合肥构建了“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上市企业-龙头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今年以来新增、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总量首次突破3000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2户,居全国城市第14位。

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如今,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分拣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

产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合肥获批建设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城市第4位;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个,居省会城市第2位。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合肥获评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2家。建成智能工厂131家,创建全球“灯塔工厂”6家次。在绿色制造方面,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4.8%,超额完成“十四五”下降15%的目标任务。

改革创新持续释放活力。合肥在全国工信系统首创设立市场拓展处,打造“链聚庐州”活动品牌。三年来开展各类供需对接活动450场,参与企业1.7万户次,签约金额超310亿元。

构筑新型工业化新优势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合肥市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通过系统谋划和协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在智能化发展方面,合肥着力构建“云、网、端”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成5G基站2.9万个,每万人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入选工信部首批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级平台12家,位居全国第6位。作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已推动378户试点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在绿色化发展方面,合肥市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超330项技术产品入选国家和省级推荐目录。通过开展“绿色制造进企业”等活动,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3家、省级绿色工厂102家。

在融合化发展方面,合肥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在智能语音、图像生成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星火大模型语音模块已覆盖超千万辆汽车,市占率位于行业首位。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工程,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场景50个,6个项目入选安徽省十大标杆场景。

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合肥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在2024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位列第13位,产业规模与竞争力同步提升。

合肥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成功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等6条营收超千亿的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合肥将技术改造作为关键抓手,引导装备、家电、食品等行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和数字赋能实现提质增效。其中,色选机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向智能分拣领域拓展,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锂电叉车和氢燃料叉车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合肥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屏-芯-终端”全产业链布局,LCD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十分之一,显示驱动芯片代工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在前沿技术布局上,合肥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变革趋势,全流程支持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具身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年产量达3万套,是2020年的10倍。氢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记者 周洪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