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创新型云南建设交出“十四五”亮眼答卷
11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型云南建设专场披露,五年来云南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云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经费增速、高新技术企业增速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科技根基。
创新底座持续夯实,核心支撑能力跃升
五年来,云南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达367.3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9.3%,研发投入强度从1%提升至1.17%,省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和增速稳居西部省区前列。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9个,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6个云南实验室及24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为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支撑。
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840家,实现3年翻番,增速连年领跑全国。通过“彩云汇”双创大赛等“以赛招商”模式,237家省内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省外科技型企业落地云南。人才“磁场”效应凸显,R&D人员突破13万人,增长34.6%,新增两院院士6人,引育科技领军人才51人,242位科技副总与86位银龄科技专家“一对一”服务骨干企业,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中坚力量。
技术攻关多点突破,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五年来,云南科技赋能资源型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成功研发高纯铟、锗单晶片等高端产品,磷资源综合利用率从36.6%跃升至77.4%。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引育水稻、鲜切花等新品种1574个,带动新增产值300多亿元,“赤子之心”月季成为杭州亚运会颁奖主花,“秧塔大白茶”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短波红外探测器核心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平,自动化物流装备应用于昆明长水机场,国产化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达国六标准。生物医药产业亮点纷呈,8个Ⅰ类新药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2个进入III期试验,32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科技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13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实现量产,2个干细胞Ⅰ类新药获临床批件,固态储氢技术全国率先实现离网光伏电量存储并网,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创收近亿元,基因育种、AI辅助新药开发等技术加速转化。
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这五年,科技创新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科技特派团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转化科技成果800余项,带动新增产值超60亿元。科技特派员赵一鹤推广甜笋保鲜技术,让13万亩竹林变“金山银山”;丽江“国风系列”花卉新品种融入纳西族元素,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骨科器械3D打印技术实现精准医疗突破,登革热病毒阻隔技术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技术”获联合国全球推广。生态治理科技赋能,洱海流域入湖河道总磷削减49%,赤水河流域标志性鱼类回归,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持续改善。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从7.3%提升至12%,增速居西部前列,中缅科普走廊建设启动。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增设技术经纪人等职称系列,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科技贷款发放超22亿元,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开放合作纵深推进,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腾冲科学家论坛连续举办3届,入选全球重大文明对话活动清单,累计引进人才项目496个、招商项目780个,2025年专题活动跨区域联动促成近20项合作签约。国际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建成140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选派320余名国际科技特派员赴“一带一路”国家服务,与老挝共建联合实验室获老挝重大成就奖。深化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面向“十五五”,云南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做强做优资源型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以科技之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杨婧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