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前10
合肥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前10
五年来,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科创名城”名片更加闪亮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郭如琦 摄
11月18日,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十四五’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亮出合肥“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成绩单”。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合肥市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前10;位列2025年全球科技集群第39位,五年跃升40位,成为我国近年来在全球科技集群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科创名城”名片更加闪亮。
创新汇聚
“十四五”期间,一批创新成果在合肥涌现,创新资源向合肥汇聚。研制成功“九章三号”“祖冲之三号”等重大成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运行时间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混合磁体、水冷磁体强度、全超导磁体稳定运行刷新三项世界纪录,完成“大满贯”。
从EAST到CRAFT,合肥布局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科创高地拔节起势,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国际学会成立。新增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9家;新增获批2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市国家级实验室总数达26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布局合肥。AI物质创制中心、长三角人工智能安全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欧洲科学院亚太中心在肥设立。
这些成绩的背后,少不了合肥持续多年对科技的体系化保障和高强度投入。五年中,合肥创新工作由“各自为战”到“纲举目张”,建立科技局+科创集团+科创基金“三位一体”科创工作体系,一体化实施科技创新组织保障、要素保障、政策保障。五年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成果转化
有了成果,更要做好转化。合肥耐心做好“摆渡人”,推动创新成果由“书架”走上“货架”。
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国有成果转化持股平台,首创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等平台载体近300家;首创设立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入室”,对接全国200多家高校院所,累计挖掘科技成果9000余项,其中省外成果占比约六成;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设立专业化的场景公司,目前已挖掘场景机会345个。合肥创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机制,200多个项目成果转化应用并实现国际领先或进口替代。
筑巢、引凤、孵“金蛋”。合肥5年新增建设36家新型研发机构、总数57家,吸引北京理工、上海交大等一批理工强校大院在合肥战略布局,合计集聚院士30余名、科技人才6400余名。全市推动成果转化成立企业超3400家,其中估值过亿的种子独角兽企业超百家。“十四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千亿,预计年底突破1800亿元,5年增长5倍有余。
合肥当前正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梯次接续培育体系,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层为“金种子”“金娃娃”“金凤凰”企业,精准提供研发创新、金融支持、应用场景等赋能服务。
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合肥聚力培育创新主体,推动资金、人才、场景等要素向企业汇聚。五年来培育国家高企成功破万、增长3倍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6万家、增长6倍以上。拥有独角兽企业10家,排名较上一年提升3位,新晋独角兽企业3家,新晋数量排名全国第4位;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居全国第6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创新“定向(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方式,推动企业牵头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超400项,“世界首台微观量子精密测量仪”“DDR5X动态存储器关键技术”等350余项成果技术水平国际国内领先。
建设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全市人工智能企业入库企业超千家;聚焦量子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打造全国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启动安徽量子产业园区(先导区)建设,量子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企业近百家。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加快科创产品推广应用,累计培育282个“三新”产品。
做优生态
创新离不开土壤,合肥正努力打造自我造血的创新机制,培优创新生态。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双区”联动,聚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发挥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构建覆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周期的基金生态,设立种子、天使等多层次政府基金,总规模近100亿元,已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000亿元,成功助推多家企业登陆科创板。针对企业融资痛点,精准推出“星火贷”“研发贷”“团队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科技贷款总量超6000亿元。
从机制突破到成果涌现,从主体培育到生态营造,这座把创新融入血脉的城市,正在赶赴下一程。(文/张玉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