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绣花针 穿起千条线 巧解万家结 “党建+调解” 赋能基层治理定“纷”止“争”
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居民生活需求不断升级,各类诉求数量随之逐步增多,传统人民调解机制难以适配当前治理需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蜀山区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改进”,积极探索“党建+调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创新培育一批特色调解品牌,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居民水平。
党建筑堡垒,多维化解于未然。发挥基层党组织牵头作用,深入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小五和事佬”“马扎书记板凳会”等基层调解品牌。整合党员志愿者、退休干部、小区能人和专业力量,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地缘优势,组建“小五预警巡查队”“皖安巡逻队”等群众性巡查队伍23支,准确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点。

团安村社区党委搭建“小巷议事会”平台,召集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物业负责人、红色小管家、居民代表等,围绕居民关心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
完善“党建+调解”工作体系,构建“1+3+4+N”调解矩阵,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动所(派出所)、律(律所)、院(人民法院)3方调解力量,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组建消费纠纷、劳动纠纷、物业纠纷、家庭纠纷4类专业调解团队,积极吸纳“法律明白人”、红色小管家等N种居民自治力量,推动基层治理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共开展预警巡查260余场,聘请180名基层调解员累计受理小区矛盾纠纷312件,成功化解289件,收集意见、建议346条,采纳284条,成功完成天玥小区健身场所设置、凤凰城二期充电桩安装等居民关心事项105件。
自治通脉络,多方议事激活力。将“小五和事佬”“马扎书记板凳会”等调解模式与“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机制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凤凰夜话”“小巷议事会”等居民自治平台,广泛遴选小区党支部成员、业委会成员、物业负责人、热心居民代表担任议事会召集人,有效引导居民自主协商解决环境卫生、规范停车等常见邻里纠纷问题,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治理生态,实现矛盾预防在网格、协商化解在小区、专业调解在社区。
截至目前,“凤凰夜话”“马扎书记板凳会”已召开316期,先后收集消防改造、商铺车位、文化墙打造等287条民情问题,解决256件;“小巷议事会”累计开展120余次,解决违章建筑拆除、小区照明亮化、楼道灯更换等民生难题156件,切实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汇聚民意、化解民忧的具体实践和服务成效。
智治疏堵点,多元赋能提质效。依托综治中心“和合码”信息平台,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整合辖区治理资源,高标准建成街道、社区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贯通“和合码”平台与“预警巡查队”数据,构建“前端感知预警—中端智能分办—后端联动处置”的智慧治理链条,推动“人找问题”向“数据找人”转变。
坚持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矛盾调解全过程,创新实施“四步处置法”,一是简易事项现场调,对当场受理的简易矛盾纠纷,通过平台进行自办自解;二是一般事项分流调,对难以现场调解的矛盾纠纷,由化解中心调度涉事主管单位调解或现场通知有关单位派员调解;三是复杂事项联席调,对复杂矛盾纠纷,组织化解中心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联动派出所、律所及专业调解团队参与调解;四是疑难事项提级调,对街道无法处理的疑难事项,通过“和合码”提请区直部门参与处置。
今年以来,“和合码”平台受理录入和推送案件5342件,调解结案5305件,调解成功5259件、成功率98.4%。(文/李之杰、孙雨静 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