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哈尼族法官佐灯:以心为桥,巧解家事“千千结”

时间:2025-11-1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家事如天,牵动着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而家事审判则承载着修复亲情、守护伦理的厚重使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边疆土地上,有一位哈尼族法官,她以法为尺、以情为墨,在家长里短的纷争中缝合亲情裂痕,在柴米油盐的纠葛中守护家庭温度。她叫佐灯,正如其名,她就像一盏行走在边疆村寨的明灯,用真情与汗水解开家事“千千结”,为深陷矛盾的当事人驱散心中阴霾,照亮重拾幸福的前路。

这盏灯,以耐心铸公正,融化隔阂坚冰

“审理家事案件并非仅仅关乎法律条文,更牵涉到家庭的情感与和谐。”作为一名家事法官,佐灯认为,解开“一地鸡毛”的家事纠纷,不仅仅要“案结”,更要“人和”。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与每一位当事人进行沟通,释法析理,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勐海县某村寨,几张木桌拼成临时“法庭”,围坐的村民里,有抹着眼泪的儿媳,有面色凝重的患病公婆——这是佐灯法官为一起棘手家事纠纷开展的巡回审判现场。此前,儿媳带着两个幼童艰难生活,想分割丈夫遗产却遭公婆拒绝,婆婆还身患病症需治疗,基层组织多次调解都陷入僵局。

“家里的房子、茶叶地,既要考虑老人治病的需求,也要保障娃娃的生活。”调解中,身着制服的佐灯一边倾听公婆“担心养老无依”的顾虑,一边安抚儿媳“怕孩子受委屈”的情绪,用哈尼语逐句讲解财产分割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着重阐释财产分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规定,引导双方基于亲情与法律共商解决方案,还请村干部、妇联干部从旁劝说。

四个多小时的真情对话,如冬日暖阳,融化坚冰,双方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佐灯法官的耐心与公正、妇联的关切、村干部的温情,共同编织成一张柔韧的网,兜住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这样的场景在佐灯的工作中屡见不鲜。她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办案理念,2016年至今,共审理案件3452件,结案率达99.71%,调撤率高达75.14%。

“勐海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双版纳州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成绩突出个人”“西双版纳州三八红旗手”……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佐灯相继获得州、县两级的若干荣誉。2022年,勐海县人民法院成立佐灯法官工作室,专门负责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群众都说:“这个哈尼族女法官办的案件,我们心里服气!”

这盏灯,以真情护幼苗,照亮成长之路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住每一个孩子的笑容,让优良的家风在每个家庭中生根发芽。”在家长里短的纠纷中,佐灯总能精准捕捉到未成年人的脆弱诉求,用法律和真情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因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问题争执不下,佐灯法官在与双方深度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二人都还深爱孩子。基于这一关键共识,她从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家庭和谐的长远角度出发,分别对夫妻双方展开柔性劝解与心理疏导。

最终,夫妻双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怨恨与对立,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这一结果为孩子后续的成长保留了相对和谐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在父母离婚纠纷案件中易被忽视,对他们的保护至关重要,无论婚姻如何变化,都应当一如既往,尽心尽力,携手给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给予未成年子女最温暖的爱!”这是佐灯常挂在嘴边的准则,更是她始终践行的行动指南。

2023年5月,两名孩子因母亲未支付抚养费,在祖父的带领下诉至法院。案件审理初期,因无法联系被告,转为公告送达。祖父情绪激动,对佐灯的工作提出质疑,甚至言语过激,但佐灯从未放弃查找,经过多方奔走、反复联络,她终于成功联系上孩子的母亲。

为避免就案办案,佐灯组织母亲、校长、班主任及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到祖父家调解。最终,母亲同意接回子女亲自抚养,祖父代为撤诉。考虑到母亲经济条件较差,佐灯还积极联系爱心人士,为孩子提供资助。

佐灯法官深知,婚姻家事领域的部分深层次矛盾,不会因案件审结而自然消解,当事人的情感修复、孩子的长期抚养等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与跟进。为此,她积极探索多元解纷路径,推动建立“法院+妇联”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机制,精心制作《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并发放800余份;她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在调解结案或判决生效后,主动对接学校等相关部门,全力帮助当事人解决子女就学、户口转移等难题。针对探望权履行、抚养费支付等易产生后续争议的事项,她组建探望权群、抚养费付款群,实时跟进监督,确保各项约定落到实处。对于案件中发现的家庭特别困难的未成年人,她更是记挂在心,积极联络爱心人士,成功为4名困难学生争取到13000元爱心善款。

这盏灯,以初心践使命,暖透乡土人心

佐灯出生在农村困难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一辈子靠种地养大了7个孩子。她从高中起勤工俭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贫瘠的生活磨砺出佐灯坚韧的品格,也让她深深扎根于乡土,读懂了乡亲们的淳朴与不易。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她更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几位哈尼族群众因语言不通,在法院里茫然无措。见状,佐灯上前用哈尼语沟通,耐心为他们指引流程、对接相应部门,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她说:“有些案件虽然不是我在办理,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理解老百姓来打官司时的无助和焦虑。”

为此,她创新打造“办案+普法”双轨模式,依托“法律+语言”专业优势,希望将法治的声音传递到边疆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群众的心坎深处。

2024年3月14日,佐灯携巡回审判团队前往勐宋乡调解三起案件。其中一起案件的原告为第二次起诉离婚,虽已符合判离条件,但为避免留下心结,佐灯决定上门调解。因原被告都为哈尼族,她主动换上哈尼族服饰,用哈尼语沟通,将婚姻法律条款、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规定转化为群众易懂的语言,在调解中同步普法。

“希望能引导大家多学一点法律知识,多一份法治意识,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律成为大家过日子的‘好帮手’、解难题的‘金钥匙’。”佐灯说道。

除了在审理案件中普法,佐灯还常年到社区、乡村、学校开展普法宣讲。2024年,她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16次,巡回办案78件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受益群众达6000人次。

“我从未忘记来时的路,乡土哺育我成长,这份爱心我会一直传递下去。”佐灯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积极参与各类献爱心活动,发动亲朋好友为困难群众捐献衣物,惠及300余人;自2012年12月起坚持开展志愿服务,长期在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伴聊天;积极联系爱心人士筹集3万元助学款,帮助8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个人自掏腰包近2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群众与学生。

她是行走在边疆的“法治明灯”,以法为基守护公平正义;她是修复亲情的“暖心使者”,以情为桥缝合家庭裂痕;她是传递温暖的“爱心榜样”,以德为先滋养乡土人心。这盏边疆明灯,不仅照亮了家事纠纷的化解之路,更照亮了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和谐之路,激励着更多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用真情与担当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