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新地名串出新风景
在安徽肥东,随着青天路、长古旅游大道、瑶岗路等一批以特色地名文化命名的道路出现,作为包公故里的肥东县,越来越因地名特色、地名传承、地名的传播,给这座魅力县城带来一个接着一个惊喜。
首屈一指的当属位于该县包公镇境内的青天路。青天路,从字面上理解,纯粹、干净、心无杂念。它的命名,寓意深长。青天路连接着包公桑梓地,将包公故里文化园、虎山观景台、岘山、环巢湖风景带等一处处清水绿水的美景串在一起,曲径通幽,天高云淡,承载清明,业已成为了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线路。
在这条命名为“青天路”的柏油马路上走一走,感受肥东“最美旅游公路”的别样风采,无论是寻亲归乡的漂泊者,还是闻声而来的新“驴友”,都会被路上的一处处风景所折服。这条路于2017年建成,连接杨虎山观景台到小杨龙图家园。
青天路之名,源于一千多年前北宋名臣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的公正严明,体面无私,为官清廉,高节清风,被比喻成“包青天”,加上新建道路从他的老家经过,自然而然,“青天路”就成为道路命名的首选。
其实,关于这条路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依照山坡走势,蜿蜒在岘山与凤凰山之间,将小包社区和包公社区连接起来,极大的方便了两个社区的民众出行。青天路旁设计新颖独特的“洋蛇灯”造型,与彩色健身步道点缀,行进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国家级非遗的魅力,别有一番风味。彩色健身步道自然成为了骑行爱好者们和竞走爱好者们新的选择,成为当下肥东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最美骑行路”。前来骑行打卡的人多了,“青天路”的名声也在鹊起,带动了当地的农户和一些旅游商家,瞅准商机,在道路旁开始售卖农产品、沿路建起了观光采摘园、休闲民宿、度假山庄等等,“爆火”增收致富的现象,让青天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既扩大了道路的知名度,又在拉动当地经济、传播非遗文化、拓展乡村振兴工作上,再添“一把火”。
秋冬季节,正值旅游旺季,连接环巢湖大道起点的长临河古镇,有一条贯穿肥东南北的景观大道——长古旅游大道,这条从民间征集路名的旅游大道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常,正对着长古旅游大道上的浮槎山景区,游客纷至沓来,登高赏秋,尽享浮槎美景的清新与惬意构图时,快门闪个不停。
这一派热闹景象,与肥东县精心打造的长古旅游大道密不可分。自这条公路贯通被命名以来,肥东南北景区连成一片,沿线景区人气持续攀升,“交通动脉”的引流效应日益凸显,自然风景、通俗易懂的道路名称,与人文底蕴在此交融,相得益彰。
“正是看中长古旅游大道便捷的交通优势,我们才决定落户于此。如今,通过这条路园区每天对外销售的叶类蔬菜超过1吨”,肥东县经济示范园工作人员介绍道,产业园年产果蔬400吨,产值800万元,新增就业10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人。随着三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完成,可新增就业超1000人,带动500名附近农户灵活就业……
在长古旅游大道的强力驱动下,肥东县成功跻身“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行列。如今,长古旅游大道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它让肥东昔日散落的地名融合之下的一颗颗莫名“珍珠”被逐一点亮,串联成一条夺目的“项链”,正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地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点睛之笔,要素体现特色”,县民政局地名科陈勇坦言,要做好肥东的地名文章,关键环节还是要在宣传地名、传承地名、推介地名上下功夫。长古旅游大道的建成并命名,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举。它通过“地名+交通+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肥东地名乃至多部门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条绵延约110多公里的长古旅游大道,自命名以来,如同一只振翅高飞的彩凤,又如一条瑰丽闪亮的丝带,将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岱山湖这两颗璀璨明珠串联起来。从空中俯瞰,这条贯穿肥东南北的观光大道,在无边的斑斓秋色中蜿蜒伸展,与山水相映成趣,它途经长临河老街、浮槎山、四顶山森林公园等众多景点,将该县7个乡镇的村级道路“串珠成链”,生动勾勒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意画卷。
从长古大道北端的岱山湖一路西行,经过包公故里文化园、北九华浮槎山、四顶山、长临古街,便到了蜚声全国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瑶岗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AAAA级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追溯历史,1367年,王氏祖先一箩挑三个兄弟从江苏句容迁至合肥东乡一隅,此地理位置正处在高处,如同高岗,王氏族人不忘根祖,站在此地遥望故土的方向,故而得名瑶岗。
1949年4月,随着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瑶岗村,这座普通的小村庄,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部署和指挥了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为全国大陆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纪念这一伟大战役的胜利,经过多部门论证评估,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将村北部这条路命名为瑶岗路,极具红色传承意义,它因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瑶岗而得名,是前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必经之路。进入新的发展快车道,瑶岗路作为市县道路建设的重点布局,重新焕发新的生命,瑶岗路东延西壤,贯穿整个撮镇商贸物流区,下穿淮南铁路线、绕城高速、高铁南环线,建成后,肥东南部重镇的路网布局更完善,合肥瑶海区与肥东县之间多了一条主干道。
“瑶岗路的命名,既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同时也为了留住老地名而设定,方便附近群众的日常生活,路名采用村庄名的现象,在肥东县屡见不鲜,例如李河桥路、解集大街、杨祠路等等,这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道路命名,众望所归,村民们也为拥有自己村名字的道路而自豪”,陈勇如是说。
陈勇表示,地名寻根是记住乡愁、寻觅乡愁、红色传承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饱含地名特色文化的路名一个个“出圈”,肥东浓厚的地名文化也在红石咀、八斗岭等一批特色地名中拉开帷幕,授牌、宣讲、展览、互动、搭桥等多元环节与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现了肥东地名文化魅力,为市民搭建起了解肥东历史、传承肥东文化根脉的桥梁。下一步,肥东还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地名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和长临河镇先行区推广为着力点,让地名从简单的地理标识,蜕变为承载发展希望的“地名文化名片”,让更多人凝聚起保护肥东地名文化遗产、赓续肥东文脉,创新地名新内涵强大合力,串出肥东新风景。(文/高桢、曹旻雨 肥东县民政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