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安徽肥东:“非遗”手工挂面变身致富“金丝线”

时间:2025-11-1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冬时节,驾车从省道合马路向南沿着长古旅游公路,便进入了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一一肥东县桥头集镇复罗路交叉口,一块矗立地理标志的“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名村”,豁然跃入眼帘。

11月14日上午,走进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合肥竹塘食品有限公司”,正时阳光洒落,只见竹塘社区的手工挂面制作车间外的场地上,20多个木质面架上垂挂着细如琴弦的挂面。62岁的李年琴手法娴熟地将晒好的挂面收起:“这面清如白玉,耐存耐煮,吃过的人都忘不了这顺滑的口感。”

竹塘挂面是“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百年手艺代代相传。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和推动下,传统手工挂面焕发新生机,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丝线”。

2016年,竹塘社区成立合肥竹塘食品有限公司,建设300平方米钢结构标准化挂面车间,大力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同时解决好挂面手艺传承难的问题。竹塘社区党委书记姚学华介绍:“我们把散居在村里的精通挂面制作的老手艺人请进车间,统一制作挂面,也让一些有文化、能吃苦、肯干事的年轻人拜师学艺,既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解决了挂面手艺的传承难题,又统一品质标准。我们将大力发扬非遗手工挂百制作的传承,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据了解,在竹塘社区手工挂面制作的农户中,大都手艺精湛。如,有位年近八旬的范育政做了几十年挂面,他每年从10月下旬开始,一直可以做到第二年清明节前,前后有四、五个月时间。“年轻时给生产队做面,现几十年如一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范育政18岁学艺,历经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工序的打磨,一做就是大半辈子。“原料是小麦面粉、咸和山泉水,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范育政说,年轻那时候,他挑着担子赶集,三、四块钱一斤的挂面要走街串巷叫卖。上午10点不到,范育政就开始收面,手工挂面晾晒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晒的太干,面容易断,“早上七点钟挂出来晒的,今天这阳光好,面一晒干就要收,不然容易断。”范育政说。

现在竹塘社区的手工挂面的行情一年比一年好,都不愁卖不完。如今,村里成立挂面公司,注册了商标,他的鸡蛋挂面能卖到十元一斤,精品礼盒更是水涨船高,供不应求。“所以,现在我们这里的挂面名气也越来越大,经常有人上门买挂面。”范育政说。

范育政所说的“挂面公司”,就是社区专门成立的挂面制作生产工厂,社区把这些挂面手艺人集中到公司挂面生产车间,进行集中生产、销售。这样能保证挂面的品质和食品安全,也解决这些挂面手艺人的销售渠道问题。

随着竹塘手工挂面制作的名声鹊起,从事手工挂面制作30多年的村民范光跃,他于2018年也开办了“肥东跃捷挂面有限公司”。他除了传承做手工挂面外,还帮一些做手工挂面的散户经销挂面。

在同范光跃谈及做手工挂面制作,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时间,也很辛劳。“是的,做手工挂面自然是很累的,每天凌晨3点钟,我和妻子就开始忙碌。揉面、上条、晾晒,每个环节都考验着手艺人的功力。”范光跃说,“60多斤的面团要揉足一小时,上架时力道要柔中带刚”。虽然辛苦,范光跃夫妻俩很知足。除了经营手工挂面制作,范光跃还承包了4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每年收入达40多万元,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自打“挂面公司”成立以后,竹塘的挂面一下就火了。“首先是挂面公司卖得好,面业家庭农场的家做的挂面自然卖得也不会差。在肥东,以挂面做为主料的挂面圆子,已是肥东人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主食。泥鳅挂面也更是肥东的传统美味,汤浓肉嫩面弹,风味独特。

目前,竹塘挂面公司带动20多户村民增收,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线上电商、抖音推广,线下精品超市、旅游特产销售,多渠道让竹塘挂面香飘四方。更让乡亲们自豪的是,这份舌尖上的美味,曾亮相世博会,深受国际友人的点赞。2022年,竹塘社区被确定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名村。

竹塘手工挂面,这种普通的食物,未来更深受千家万户喜爱的美食。(文/汪兴   肥东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