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玉溪市:综治中心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时间:2025-11-1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锚定“一个中心管平安”目标,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力量盘活、平台整合、机制融合”为抓手,一体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个市级中心、9个县级中心、75个乡级中心、717个村级中心实现100%全覆盖,构建起“纠纷进门、分忧出门”的治理闭环,让“只进一门、一站办理”从承诺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

攥指成拳:部门联动破积案

2008年,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乡海外村委会与色勒则租小组因“白迟达”“洒提扎梁子”山林权属及征地补偿问题僵持不下。

“已经17年了,高速征地后补偿款放在村委会好几年,双方谁都不让步。”新平县新化乡党委委员、副书记李招强介绍,“当时色勒则租小组认为高速征占的山林归自己,理应拿到补偿款;海外村委会却坚持‘洒提扎梁子’山林虽登记在小组名下,但按历史‘分山倒水’原则应当归属村集体,多次调解都陷入僵局,甚至有人扬言要‘武力护山’。”

转机始于新化乡综治中心“433”机制的落地。接到纠纷后,中心迅速启动专班,综治专员牵头对接双方村民,派出所民警维护现场秩序防止冲突,司法所工作人员翻看林权改革档案溯源,还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支书到山林现场指认界限。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提出“补偿款换林权”方案。今年6月,在综治中心的调解下,双方一致认可调解方案,并按程序办理资金拨付与林权变更手续,多年的隔阂终于烟消云散。

“以前派出所管治安、司法所管调解、平安法治办管统筹,遇到复杂纠纷常‘各管一段’,群众跑断腿也没结果。‘433’机制推行后,实现了反应速度快、化解效率高、预防成效好的‘三个效果’。”2025年以来,新化乡共化解矛盾纠纷138件,化解率达到97.5%,其中化解5年以上的陈年矛盾纠纷39件。

创新赋能:多元化解暖民心

“我们3个人在工地干活,但老板一直拖着工资不给,实在没办法了。”一天清晨,3名农民工走进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曼来镇综治中心反映情况。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认真倾听诉求,及时安抚情绪,迅速开展研判,第一时间与涉事人员取得联系,通过情、理、力、法“四管齐下”,仅用1小时促成3140元工资足额支付,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能这么快解决,靠的就是‘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实打实办事’。”曼来镇政法委员、副书记李学勤介绍。

曼来镇综治中心创新“五有”工作法,立足辖区实际,深入开展普法宣讲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基础。2025年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5次,利用赶集日和节假日开展普法宣传10次,受教育群众4000余人。

同时,曼来镇综治中心结合一对一“结民亲”帮扶工作,聚焦特殊服务群体,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和常态化排查工作机制,主动排查困境群体,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并聚焦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和特殊人群走访活动,及时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曼来镇通过微网格排查矛盾纠纷107件,化解104件,化解率达97.2%,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源头筑基:法治建设护平安

法治是基层治理的基石,只有将法治理念深植基层、融入治理各环节,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守护平安。

在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村,民主法治建设更让村子变了样。这个傣族村寨曾因土地纠纷、邻里矛盾频繁上榜“问题村”,如今却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还走出了一条“治理优、产业兴”的良性发展路。变化的背后,是村里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法治经”,重大事项通过“四民主两公开”让村民投票定夺,避免“一言堂”引发矛盾;建立村组两级调解网络,村组干部、法律明白人主动上门解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借烤烟会、村民大会开展“党课+普法”,2025年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潜移默化中让村民从“遇事靠吵”转变为“遇事找法”。

每一起矛盾化解、每一次诉求回应,都印证着综治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如今的玉溪,四级综治中心联动成网,群众诉求高效落地,基层治理根基持续夯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善治局面。(李明、高丙芸)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