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上扬 | 身披多个“百强”战袍
过去提起阜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
如今走进阜阳,感受早已大不相同。这片土地上,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满满的“科技范”扑面而来。从这里诞生的一项项技术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刷新着人们对这座“千年善郡”的认知。
阜盛千帆竞,阳和万象新。
从曾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市;从传统农业大市到动能澎湃的创新高地;从“大市小城”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I型大城市;从内陆腹地跃升为通江达海的开放枢纽……阜阳,正经历着历史性蜕变。
势头强
近年来,阜阳的发展势头可谓强劲。
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阜阳全市经济总量为2805.2亿元,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为3609.8亿元。

阜阳城市风光。阜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阜阳,不仅仅是高质量发展百强市,还是全国GDP百强市、金融竞争力百强市、数字百强市、数字经济百强市。
2024年GDP位居皖北第1;今年上半年,社消零总额、技改投资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今年前三批安徽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为全省第1……一项项“第1”,足见阜阳发展势头之强劲。
阜阳的强劲势头,既植根于内生动力,也来自于外部驱动力。
阜阳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既是中原又是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建设四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
省级层面,去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包括阜阳市在内的15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复中,阜阳被赋予新的定位——“皖北龙头城市”。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阜阳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证明:这片人文荟萃的沃土,正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书写着更加激昂的奋进篇章。
产业新
深秋的阜阳,寒意渐浓,但阜阳欣奕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火力全开”。
这家扎根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的“独角兽”,早在2017年便实现了显示光刻胶大批量量产,助力高端显示光刻胶国产化实现“从0到1”的突破,出货实绩常年位居全球光刻胶企业前列。

欣奕华光刻胶产品开发实验室。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供图
像欣奕华这样在细分领域独占鳌头的“高精尖”企业,在阜阳这片创业沃土上并不鲜见。
“单打冠军”的背后,是精心擘画的“6849”产业宏图。
向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注入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动能;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以前瞻眼光布局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等四大未来产业;九大优质高效服务业则为城市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阜阳之新,不仅体现在产业之新,更体现在赛道选择上的别出心裁。
仅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发展整车上,阜阳立足市情,另辟蹊径,瞄准商用车中的专用车、改装车细分领域。
位于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的安徽祺力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端礼仪车等专用车辆研发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安徽祺力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检查车辆。人民网记者陈若天摄
“我们2022年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用车企业,填补了国内自主品牌高端礼仪用车空白。未来我们希望成为阜阳、乃至安徽的一张名片。”公司董事长赵祺谈及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产业筋骨之强,构筑了阜阳崛起的核心支柱。这座城市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动结构重塑,彻底告别“一农独大”的历史。
目前,阜阳农业占比已下降至12.1%,而制造业筋骨日渐强壮,服务业焕发蓬勃活力,形成了“12.1:30.7:57.2”的现代产业结构。
从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到昊源尼龙66新材料,一个个百亿级制造项目落地生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2家;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83.6%,年底可实现全覆盖……
在沃野千里的阜阳,一个个新的产业,已破土而出,正拔节生长。
格局大
阜城东北,皖北首个现代化铁路物流枢纽——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自年初投入运营以来,已完成货物吞吐量314万吨。
这座国际物流港总占地超2400亩,相当于220多个标准足球场,项目落地之初便备受瞩目。

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效果图。阜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物流港对区域物流网络优化及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孙浩介绍,物流港投运后,不仅有效解决了阜阳长期存在的“有编组站无物流港”的基础设施短板,更通过构建专业化铁路物流枢纽体系,进一步强化了阜阳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
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的繁忙运营,恰似阜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缩影。当下的阜阳,正加快由内陆腹地向通江达海的改革开放新高地转变。
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所有县区可在15分钟内上高速;2024年阜阳机场旅客吞吐量12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全省第2;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货物吞吐量预计全年将超500万吨……
交通动脉之畅,打通了阜阳崛起的生命线。“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如同强大的引擎,驱动阜阳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阜阳发展的大格局,不仅体现在外向的通江达海,也体现在内在的开放包容。当下的阜阳,正加快由“大市小城”向宜居宜业的现代化I型大城市转变。
2010年,阜阳中心城区面积仅为76.4平方公里,如今已扩大至16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明显提升。
当下的阜阳,正在深入发掘“千载名城、千古名相、千年伯乐、千万人民”的厚重历史人文底蕴,发力塑造“河湖风光、水城风韵、都会风尚”的城市风貌和“千年文脉、烟火水乡、暖城阜阳”城市文旅特质。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如今的阜阳真是大变样,周末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附近的公园转一转,非常惬意。”阜阳市民鲍启蒙谈及城市的变化,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阜阳市民参加夜跑活动。人民网记者陶涛摄
获得市民点赞的同时,一系列荣誉也纷至沓来。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阜阳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此外,阜阳今年还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创新园区的“高精尖”,到千万人家的“烟火气”,阜阳正以裂变般的速度重塑自身。
阜阳上扬,不仅体现在激增的经济数据、迭变的空间格局,更深蕴于改革破局的锐气、为民惠民的温度与上下同欲的磅礴合力。
管仲故里,自古便存变革图强之雄魄。
今日之阜阳,征帆高悬竞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