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柿树岗乡:“小菜园”撬动“大民主”
在基层治理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是一些关乎百姓日常的“小事”,最能检验“人民民主”的成色。肥西县柿树岗乡人大始终锚定“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将其融入基层血脉,探索出了一条“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善治之路。新街社区通过民主协商成功化解安置点居民“种菜难”问题,正是这一长期实践中最生动、最典型的缩影。
从“田间”到“楼房”的治理新课题
近年来,柿树岗乡新街社区许多村民告别了传统的农家院落,搬进了现代化安置小区。然而,生活方式的剧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对于许多习惯了“房前屋后、种瓜点豆”的村民而言,“想种点啥”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由于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中并未包含菜地,部分居民开始“自力更生”,将目光投向了公共绿化带,私自开垦种菜。
这一行为虽然满足了部分居民的个体需求,却破坏了小区整体环境,引发了邻里矛盾,更对基层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简单的禁止与处罚,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激化干群关系。“堵”不如“疏”,如何从根本上回应群众的合理需求,将潜在的矛盾点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创新点,成为摆在乡人大和社区“两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激活“有事好商量”的民主协商机制
面对这一基层治理的“疙瘩事”,柿树岗乡新街社区没有选择大包大揽,而是变“等群众上门”为“到群众身边”。通过人大代表走访、座谈,精准捕捉到居民“渴望一块菜地”的普遍心声。经过梳理研判,乡人大代表果断建议社区协商议事会将“增设小菜园”列为重点协商议题,使之从民间的零星议论,正式进入公共决策的议程。这关键的第一步,确保了治理举措源于民需,奠定了全过程民主的坚实起点。
“村事民定”五步法贯通民主全链条
进入协商议事程序后,首先是深入调研,摸清实情。社区“两委”成员、选区三级人大代表组成调研小组,入户听取辖区群众具体诉求,并实地踏勘,精准锁定了一块闲置低洼地,为协商提供了坚实依据。其次是组织协商,凝聚共识。在协商议事会上,各方代表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利用低洼地、低价租赁、统一规划、结合项目节约成本等关键共识。最终是落实与监督。协商成果迅速转化为决策部署,并由多方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施工全程跟进,确保协商成果不折不扣地落地。“提出议题、商前调研、组织协商、落实成果、监督执行”的五步法,确保了民主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缺失。
“小菜园”里收获基层治理“多赢果”
闲置的低洼地很快蜕变成整齐有序的“共享小菜园”。这一民主实践的成果,结出了丰硕的“多赢”果实。其一,直击“痛点”,满足了民生需求。村民的种菜习惯得以妥善安置,从“心里不踏实”到“心里敞亮”,获得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其二,消除“盲点”,美化了社区环境。私自垦种现象消失,社区公共秩序与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其三,激活“闲置点”,实现了资源增值。曾经的荒废地块被盘活,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其四,夯实“信任点”,凝聚了社区共识。整个过程让“有事好商量”的理念深入人心,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对基层民主制度的认同。
肥西县柿树岗乡新街社区“小菜园”的案例虽小,却蕴含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基层民主必须紧扣“民生关切”,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才有生命力;必须构建“闭环制度”,确保从议题到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畅通有效,才有保障力;必须搭建“多元平台”,让不同利益主体能够平等协商,才有凝聚力;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依靠基层党组织的有效组织与人大的有力指导,才有方向感。(崔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