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忠亮:37载扎根乡土 警徽闪耀为民情
三十七年如一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公安局茨院派出所社区民警姚忠亮始终把警徽刻在心上,把群众装在心里,从青涩小伙到年近花甲的老警察,姚忠亮始终是鲁甸县茨院乡最温暖的“守望者”。

初夏的茨院回族乡,晨光刚刚洒过田间地头,59岁的姚忠亮已经提上工作包走出派出所。藏蓝色警服洗得有些发白,帽檐下的头发虽已花白,眼神却依旧清澈明亮。“姚警官早!”“老姚,进来喝口水啊!”沿途群众的招呼声此起彼伏,他笑着一一回应,脚步不停。
这是他扎根这片土地的第37年,也是他日常工作的寻常开端。从1989年穿上警服的那天起,老姚就没有离开过茨院乡,他没办过什么“惊天大案”,却在一件件小事、一次次坚守中,把警徽的光芒照进了群众心里。
田埂上的“活地图”,心中有本民情账
“老田,身份证给你送过来了!”走进田合村田某家的小院,姚忠亮扬了扬手里的证件。年近70岁的田某正忙着打理庄稼,见到他来,连忙放下锄头迎上来:“可把你盼来了,我正愁没空去派出所拿呢!”
这样的上门服务,在姚忠亮的从警生涯里早已成为常态。他常说:“基层民警,腿要勤、嘴要甜、心要热。”三十七年来,茨院乡的每条田埂、每道街巷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辖区群众的基本情况,他大都能说个大概。哪家老人行动不便,哪家孩子常年在外,他都一一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更刻在心里。
去年暴雨之夜的一次紧急寻人,至今仍是群众口中的美谈。“姚警官,我家孩子丢了!”当晚,浑身湿透的群众冲进派出所,声音带着哭腔。姚忠亮一边安抚情绪,一边快速记下孩子的衣着特征和失联时间。他当即联系村民联动搜寻,自己则顶着暴雨查看沿途监控。凌晨时分,当他把蜷缩在村口屋檐下的孩子抱回家长身边时,浑身早已泥泞不堪,却只是笑着说:“孩子平安就好。”

炕头上的“和事佬”,化解矛盾有温度
“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过不去的坎?”在龙家兄弟的院子里,姚忠亮正拉着两人的手耐心劝说。因厢房彩钢瓦滴水和围墙修建问题,堂兄弟龙某洪与龙某奎争执了半个多月,甚至险些动手。
接到求助后,姚忠亮分别走进两家炕头,听他们倒“苦水”。“你家的彩钢瓦确实影响到邻居,换谁心里都不舒服”“都是堂兄弟,为地界伤了和气不值得”,他既讲情理又讲法理,一次次上门沟通,一遍遍耐心疏导。三天后,龙家兄弟主动握手言和:“姚警官这么上心,我们再争就太不懂事了!”三十七年来,这样的调解场景在姚忠亮的工作中不断上演。

1600余起邻里纠纷、家庭矛盾,98%以上的调解成功率,背后是他“磨破的嘴皮子、跑断的腿”,更是一颗换位思考、为民解忧的真心。他化解矛盾不仅靠法理,更靠温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炕头上的和事佬”。
街巷里的“守护者”,细致入微保平安
“老板,灭火器要定期检查,安全出口不能堵!”在街面商铺排查时,姚忠亮仔细查看每一处安全隐患,语气严肃却带着温度。每次安全排查,他发现问题就盯着整改,直到隐患清零。多年来,近1200个安全隐患在他的坚持下被消除,为茨院乡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针对辖区老人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姚忠亮把反诈宣传做成了“家常课”。他戴着老花镜,把复杂的反诈知识编成“顺口溜”,“免费鸡蛋是陷阱,上门推销要警惕”“让你汇款别犯傻,身份不明别搭腔”在社区广场、田间地头一遍遍讲解。
遇到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人,他就凑到跟前,把字体调到最大,手把手教他们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3000余人次的APP推广,1万余人次的安全教育,他用细致入微的工作,为群众筑起防范诈骗的“防火墙”。

三十七载光阴流转,唯一不变的是姚忠亮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深情,他用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默默践行着“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守在这里”的朴素承诺。(李贵先、鲁甸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供稿)







